保持通風,種植淨化空氣的植物,可減少室內空汙對身體的傷害。圖/123RF
【本報台北訊】戶外空氣汙染,令人擔憂吸進對健康有害的物質,但待在室內就安全嗎?專家說,室內空氣如果流通不佳,汙染物的濃度往往高於外部。家中的建材、家具、電子設備甚至乾洗衣物、清潔用品等,都會釋出揮發性有機物,當心這些室內空汙正在毒害身體、引發慢性發炎。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表示,民眾擔心戶外PM2.5可能致癌,認為待在家裡比較安全。但生活中有許多讓人容易忽略的有害物質,如果室內空氣品質不好,反而增加疾病風險。以下為室內7大汙染物來源及降低傷害風險的對策:
1. 小心家具、建材的甲醛
對策:保持通風,種植淨化空氣的植物。
與致癌風險有高度相關的甲醛,最常出現在合成木板、油漆、壁紙、黏著劑中,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用品。莊凱任說,甲醛無色、但聞起來有刺鼻味,空氣中只要有0.1ppm的甲醛,就能聞出異味,而高於0.5ppm會刺激眼睛、喉嚨,不斷吸入會造成噁心、嘔吐、咳嗽、氣喘等症狀。
2. 家用電子設備
對策:放置在家中角落,與起居空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在客廳打開空氣清淨機,或在電器旁擺放綠色盆栽。
包括電視、電腦、電冰箱、印表機等,都可能會釋放出化學物質,尤其是電器產品的外殼,有些耐熱板會釋放多溴化二苯醚。這是一種有毒粉塵,雖然量少,但屬於環境荷爾蒙,易提升不孕機率、導致孕婦早產。
3. 乾洗衣物上的化學物質
對策:衣物取回家後先從塑膠袋拿出來,放置通風處一段時間再收進衣櫃。
乾洗衣物取回家後,有時會聞到衣服上的特殊氣味,這是因為乾洗溶劑中的化學物質還沒揮發完。乾洗劑主要分為四氯乙烯及石油類,四氯乙烯傷肝,石油類長期吸入會造成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傷害性極大。
使用清潔劑 避開封閉空間
4. 清潔用品產生的揮發物質
對策:避免在密閉空間使用。
清潔劑、消毒劑、髮膠、油漆、殺蟲劑等,都是室內揮發性有機汙染物的來源。各類清潔用品所添加的有機溶劑,可能含有甲醛、苯,想要清潔環境結果反而傷身。莊凱任提醒,使用揮發性有機物質時,一定要避免在封閉空間內。
5. 潮溼空間的生物性汙染物
對策:用除溼機加強室內乾燥,也可開電風扇對吹,或開冷氣增加室內循環。
老舊房子或是沒有對外窗戶的浴室,容易滋生黴菌,細小的孢子散播於空氣中,會對人構成健康危害,引起氣喘及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過敏反應。
柑橘類水果 增強免疫系統
6. 寵物的毛髮、貓砂
對策:夏季幫寵物剃毛、慎選貓砂材質。
寵物的毛髮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毛屑裡隱藏了肉眼看不見的小蟲、塵蟎,影響呼吸道也可能造成過敏。莊凱任說,預防寵物的毛髮飛來飛去,夏天應該幫狗剃毛;貓砂也要挑選材質,礦砂粉塵易增加呼吸系統負擔。
7. 其他室內空汙
對策:選用符合檢測的塑膠材質,勿購買廉價品。
塑膠玩具、瑜伽墊等,若是使用劣質塑膠材質,也會有空氣汙染問題。選購前,最好看清楚是否符合環保材料、經過檢測等。
除了以上的對策,平日飲食上可多吃抗氧化、抗發炎的食物,莊凱任推薦十字花科蔬菜、柑橘類水果。十字花科蔬菜有高含量的維生素B、C、E,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柑橘類水果被喻為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C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幫助清除體內空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