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斯棓(閱讀引路人)
台語有兩個詞彙,一個說人「沒意沒思」,一個說人「足有意思」。稍作觀察,其實不難發現,自己視為朋友的人,有些人想來真是「沒意沒思」,有些人總是「足有意思」。
被人評價「沒意沒思」或是「足有意思」,往往跟學歷、工作、外貌,無甚關係。我沒有把「年紀」列入,因為我認為要給年輕人成長的機會,不要太早用「沒意沒思」論斷年輕人。
不是每個人生來就體貼早慧或出身良好教養的家庭,人能成長,需要時間。
招致「沒意沒思」批評之人,往往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造成別人的困擾時,毫無感知。
別人的幫忙,總視為理所當然;回禮或是言謝,並不在他的人生字典裡。時間久了,正常人避之唯恐不及,該人恐怕還會以「世人負我」解讀自己的落寞。
我想講一個「足有意思」的故事。
台灣有一位研究肝病的權威叫陳定信院士,陳院士生前最好的朋友是許信夫醫師,他是一位耳鼻喉科醫師,目前80幾歲,還在美國加州執業。
傳記作家藍麗娟的作品《堅定信念》一書,完整揭示陳定信院士把研究肝病視為人生志業。書中有句話:「表現你的個性及行為,讓喜歡你的人不至於相見恨晚;也讓不喜歡你的人保持距離。」
這段話,是陳院士的好友許醫師引述自日本散文家:武者小路實篤(1885.5.12-1976.4.9)。
而我因為這句話,想要親炙許醫師。
跟作家藍麗娟表達意願後,麗娟積極牽線,真是個有意思的人。
有一次許醫師自美返台數日,麗娟連忙告知,我表達意願要請許醫師吃飯,他婉拒,我猜他怕我花錢,於是改約喝茶,他應允。
我怕與許醫師的談話被熙來攘往的人群打擾,於是在京盛宇的門市包場。那天,麗娟同往。
我們相談甚歡。
許醫師說,自己孤僻,朋友少,但諸作者都是他的朋友,我回應:「您的意思是,翻開書本,可以即刻跟作者的思想交流,卻免去了人際往來的繁複?」他燦笑回應。
許醫師是一位嗜讀者,我們品茗那天,恰好是世界閱讀日,他推薦閱讀以下幾本書:
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毛姆的《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以及賽凡提斯的《唐吉軻德》(Don Quixote)。
我們聊到林逸民醫師,我的第2部作品《要有一個人》一書中,林醫師是其中一篇文章的主角。
許醫師講起林醫師,眉飛色舞,說念彰中的時候,與他住樓上樓下,「他們的貓會跳到我們這裡來,每天都會看到他」。
聚會之後,我傳了許醫師跟我的合照給林醫師,他非常興奮,回覆我:「他是我高中同學,他人在哪裡,有電話連絡嗎?」
結果他們LINE了起來,因我串起,何其有幸。
許醫師讀完《要有一個人》後,寫了一封英文長信給我,不吝給我鼓勵。我翻譯部分內容如下:
「《要有一個人》這本書描繪了各種智慧、勇氣、奉獻和利他主義的人物,包括您自己,讓我想起了甘迺迪的演講:『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您挑戰讀者以某種方式嘗試,不僅提升自我,也為公眾利益做出貢獻。
簡潔直接,非常適合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和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讀者。最重要的是,社會意識經常被忽視,提醒我們關注它對於一個進步的社會來說是迫切的。您的信息在變得模糊之前就已經清晰響亮。
知識就是力量。閱讀和學習對於創造新的想法和建立有效的領導力是必不可少的。您無疑是最好的例子,而且,您將這個信息傳達給了許多其他人。 」
結束談話之際,我告訴許醫師,3個月之後,我將赴美演講。而許醫師還真的去看我,還帶了裝滿一個背包的禮物。
就那麼巧,許醫師探視我的前一天,我的高中同學特地從聖地牙哥駕車兩個半小時,只為了帶我去吃晚餐。
若有人問我,人生如何能往幸福之路前進,我會說,遠離「沒意沒思」的「朋友」,持續與「足有意思」的朋友,交陪盤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