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南
《孤島診療所》是一部典型的日本電影改編模式,即先有漫畫,再拍電視影集,最後再有電影。期間相隔二十多年,竟能把重要電視演員都召回參與演出,實非容易。
在現實生活中,真有一個叫瀨戶上健二郎的醫師,到鹿兒島外一個叫甑島的小島上行醫四十年的故事。「孤島+神醫」,引起出版社編輯的興趣,請來漫畫家編成漫畫書發行,銷售量不錯之下,再有二○○三年改編的電視劇,受到觀眾好評,於是有電影的開拍。
接班人在哪裡?
二○二二年的《孤島診療所》電影,延續二○○三年的電視劇情,從東京來到島上的五島健助醫師,來到日本西側的「志木那島」二十多年,已近中年,才剛要做爸爸。醫術高明的他,幾乎內外科皆精通,除在診所為島民看病,還要騎著腳踏車巡島,為行動力不便的島民看病。
一場漁民在海上受傷,需動大手術開刀的劇情,精簡說明五島醫師的醫術,是島民不可或缺的內外科醫師。然而,不可逆的事實是,五島醫師年紀已大,日本又面臨少子化和人口老化的問題,志木那島的診所面臨整併的問題。五島醫師更憂心的是,他的接班人在哪裡?
建立靈活醫療網
診所雖來了一位實習醫師前來見習,但他志不在島上服務,也不認同五島醫師,因為五島醫師甚麼病都看,也敢開困難的外科手術,非常不可思議。這個問題在電影末尾,一場颱風帶來災害和湧入診所的大量受傷村民,終於顯露出孤島醫師的困境。
電影的前半部的確延續電視劇五島醫生感人的行醫志向和毅力,島上風光在大銀幕上,也顯得更加美麗動人。但後半段稍嫌煽情,五島醫師在混亂且病患極多的醫療行為,太神醫化了,比較難說服觀眾。
然而,這部電影旨在彰顯離島與偏鄉的醫療問題,如何讓醫師願意投入偏鄉服務,是政府應重視的大問題,特別是高齡化時代即將來臨之際。台灣離島和偏鄉醫療問題也很嚴重,筆者有位鄰居是長庚外科醫師,每一段時間總得到金門支援醫療服務,因為離島醫師若能常駐,常以家醫科為主,在欠缺手術設備的離島或偏鄉,要像五島醫師的神通廣大,總是少見的,其精神雖可佩,但政府應該建立靈活的醫療網為輔助系統,不能光靠一、兩位醫師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