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物聯網英文名稱為Internet of Things,將可以接受訊息但原本無法連上網路的物品,透過技術貼上電子標籤,使用者就能夠從網路找到物品相對應的位置、收集每個物品傳送的訊息,也可透過電腦集中管理機器、設備、甚至是在操作的人員,同時對家裡的設備、汽車進行定位、遙控、搜尋,有效防止物品遭竊。這一長串文字可能令有些人頭昏腦脹,我們可以拆解成下面幾個問題來了解。
接收訊息 傳遞分析
一個物品、裝置、設備可以透過許多種方式來接收訊息,所謂的訊息包含外在的溫度、溼度、壓力、方位,也包含人類使用模式,當物體裝設如陀螺儀、RFID讀取器、壓力感測器、溫度感測器等,就可以接受這些訊息,記錄外在環境的變化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當然只能接收訊息還不夠,讓訊息全部儲存在物品裡無法運用這些訊息,必須讓這些訊息傳送到電腦裡分析,這要怎麼做到?透過有線網路或是3G、Wi-Fi、藍牙、ZigBee等無線通訊技術,就能夠讓這些訊息傳送到雲端主機,開始讓電腦分析訊息。
雲端主機接收到訊息,將所收到的資訊加以分析整理,主機分析使用者行為模式後,能提供個人化服務,給予使用者有用的建議,而目前的IPv6技術讓每個物品都可以有自己的IP,因此若與手機連線上,則使用者能以手機知道目前物品的定位,並遙控遠端的物品,同時也能做到資料串聯,與不同的裝置間進行資訊交換及連動,如同人類大腦一般,對所有的訊息做出反應。
雲端應用 網路感知
如何運用訊息(應用層):位在雲端的主機會接收大量的使用訊息,經過大數據分析後,做出反應並給予各裝置相對的指令,如同人類的大腦中樞。
如何傳遞訊息(網路層):透過有線及無線的網路科技,能夠將訊息傳遞至位於雲端的主機,網路就相當於人體的神經網路。
如何接受訊息(感知層):物體透過辨識系統、感應技術,偵測外界環境的變化,接收各類的訊息,就像人體的五官各接受不同的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