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今年夏天無論身處何處,想必大家都像我一樣感受到了極端氣候高溫的威力。在當前的全球變暖趨勢下,氣候變遷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作為新聞教育者或新聞工作者,我們認為新聞媒體有責任向公眾傳遞正確且及時的氣候變遷資訊。然而,隨著媒體生態系統的劇變,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根據蘇黎世大學與牛津大學兩位教授的研究,傳統新聞媒體在全球範圍內普遍面臨經濟壓力。美國報業營收在2000年代減少了40%,導致新聞編輯室裁員,專業記者數量減少。類似狀況也出現在加拿大和其他許多國家地區。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新聞媒體被迫採用更加節省成本的營運方式,包括轉向線上發布或減少出版頻率。
台灣的新聞媒體也不例外。傳統報紙面臨讀者流失和廣告收入下降的雙重壓力。這不僅影響到新聞品質,也限制了專業氣候記者的發展空間。新聞工作者在有限的資源下,往往難以進行深入的調查報導,導致氣候變遷議題甚少獲得應有的關注。
數位媒體的崛起為氣候新聞學帶來了新的契機。數位媒體如Buzzfeed、Vice、Vox等,不僅吸引大量年輕讀者,還在氣候變遷報導領域展現獨特的優勢。例如,Inside Climate News聚焦於環境和氣候變遷報導,提供深入且高品質的內容。
台灣可以借鑑這些成功經驗,發展本土的數位氣候新聞平台。例如,設立專門的氣候變遷新聞網站,結合多媒體技術和社交媒體的傳播優勢,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和公眾參與。同時,鼓勵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合作,共同推動氣候變遷議題的報導。
國際學者的研究指出,氣候記者的角色正在從傳統的「守門人」轉變為「策展人」。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記者需要從大量的資訊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並進行整理和解釋,提供給特定的讀者群體。
這種角色轉變對台灣的氣候記者構成了更嚴格的挑戰。記者現在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氣候科學知識,還需要熟悉數位工具和數據分析方法,以便從大量資訊中快速地抽絲剝繭,找出問題關鍵。為此,新聞機構應加強對記者的專業培訓,提升他們的跨領域知識與技能。
氣候新聞報導中,消息來源的多樣化是另一個重要趨勢。研究顯示,氣候記者不再僅依賴於科學家,而是從更廣泛的多方利益攸關者中獲取資訊,包括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NGO)、企業代表等。
在台灣,我們應積極拓展消息來源,建立與各界的緊密聯繫。例如,可以定期舉辦氣候變遷新聞發布會,邀請政府、學界、業界和NGO代表參加,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動向。此外,應鼓勵公眾參與,利用社交媒體平台收集公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見和建議,以豐富報導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關係(PR)對氣候新聞報導的影響日益增強。由於新聞機構資源有限,記者愈來愈依賴PR提供的資料和素材。這種依賴有可能影響報導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為了應對此一挑戰,台灣的新聞機構應強化內部的事實查核機制,確保所報導的資訊正確無誤。同時,應加強對PR來源的監督,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資訊,保持新聞報導的公正和多樣性。
減緩氣候變遷效應,保護僅有的一個地球,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氣候新聞學扮演喚起意識、凝聚對策與採取行動的關鍵角色。此時此刻,台灣需要更積極地發展氣候新聞學,才能更好地向公眾傳遞氣候變遷的真相,推動社會各界共同應對此一全球性的挑戰,為台灣及全人類的未來創造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