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今年4月以來,亞─歐航線貨櫃運費已上漲一倍多,經濟學者因而警告,投資人可能低估了航運成本大幅上升將推升通膨的風險,從而可能減緩歐洲央行(ECB)與英格蘭銀行(BoE)的降息腳步。
據Xeneta航運指數顯示,今年4月起,葉門胡塞反抗軍對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貨輪發動攻擊的密度升高,已使亞洲─北歐航線每只40呎貨櫃的平均運價從3223美元(約新台幣10萬元),上漲到8461美元(約新台幣27萬元)。
ECB總裁拉加德上周強調,地緣緊張升高,是推升通膨的一大風險因素,因為這可能「推升短期的能源價格及航運成本」。此外,英國央行總裁貝利除了6月決策會議的決策聲明,已超過十周都未公開發言,為4年多來英國央行總裁都未對外溝通的最長期間,降低市場對英國央行8月降息的預期。
野村控股研究人員表示,運價立即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紅海情勢持續緊張,美國、德國港口可能發生罷工,巴拿馬運河水位偏低,以及進口商提前準備耶誕節旺季的庫存。
野村經濟學者施捷潘尼克強調,由於歐元區及英國由消費者帶動的復甦勢頭增強,因此企業較可能把新增成本轉嫁到售價上。他估計2025年底前,即使航運成本維持在目前的高原區,且之後逐漸下降,仍將使英國及歐元區通膨率額外升高0.3~0.4個百分點。
信評機構惠譽(Fitch)首席經濟學者考爾敦的預測也類似,他認為投資人尚未注意到各大央行必須延後降息,以反映通膨戰役「最後一哩」的難度。他表示:「過去一年的題材是服務類通膨黏著,而市場人士太過相信核心產品價格將維持穩定,我認為這種說法有重大缺漏。」
不過,一些經濟學者目前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貝倫堡銀行經濟學者施米丁表示,航運成本升高只會推升通膨率0.1~0.2個百分點;凱投集團經濟學者馬卡丹指出,業者最多只會把運費升高的一半轉嫁給消費者,最多只會使通膨率上升0.2個百分點。
萬神殿總體經濟學公司學者維斯提森表示,如果航運成本持續上升,「到某一點時將會反映在消費者物價上,但目前還未到此一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