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少、用電大 歐洲要建「太空數據中心」

 |2024.07.10
427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隨著人工智慧(AI)產業蓬勃發展,也帶動對資料中心的需求激增,未來數據中心還可能在太空中運作。歐洲正在計畫建造全球首座「太空數據中心」,盼利用再生能源發揮更大效益,減少對地面高耗能設施需求。

根據歐洲新聞網報導,生成式AI發展以來,科學家對數據中心的需求激增,卻面臨土地短缺、電力需求等困境。因此,歐洲正在考慮將數據中心發送到太空軌道,以爭取擁有資料主權,並擴大能源使用效率。

根據歐盟委外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將資料中心送往太空是緩解電力需求的可行方案,且在太空中,資料中心將可受惠於來自太陽的「無限能源供應」,若將數據中心送往太空,其能源密集度,將低於地面數據中心的消耗量。

CNBC報導,這項由歐洲議會委託航太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進行,為期16個月、耗資200萬歐元(約新台幣7038萬元)的「歐洲淨零排碳與資訊主權先進太空雲」(ASCEND)研究計畫結果顯示,架設於太空的資料中心,無論在技術上、經濟上,或環境上都是可行的。

作為容納電腦系統和大量資料的人工設施,數據中心可以管理世界各地不同數據,但需要大量能源才能維持運作;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全球資料中心用電,將在2026年超過1000兆瓦(TWh),相當於日本整年所需的用電量,然而,太空數據中心可依賴太陽能,降低能源的消耗。

相較地面上的數據中心,太空數據中心可由全天候太陽能供電,並不需要水來進行冷卻;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太公司首席技術長瓦洛熱表示,太空數據中心可以改變歐洲的數位發展格局,並賦予歐洲託管和處理資料的主權,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更環保的能源方案。

ASCEND研究的資料中心設備,將在距離地表1400公里的軌道上繞行,目標是在2036年,部署具備共10千瓩(MW)裝置容量的13座太空資料中心建築,以開啟雲端服務的商業化能力。

資料中心的模組將由一艘太空船搭載發射,每個模組的表面積為6300平方公尺,裝置容量足以替自己供電。計畫主持人杜梅斯提爾表示,為能顯著影響數位產業的用電量,目標是2050年前,部署1300座資料中心建築,以達到1百萬瓩(GW)的裝置容量。

研究也發現,若要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研發一種碳排量比現有發射台少十倍的新型發射台。杜梅斯提爾說,目標是在2035年前備妥第一座環境友善、使用壽命達15年的發射台,這項計畫才有可行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