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隨著人工智慧(AI)產業蓬勃發展,也帶動對資料中心的需求激增,未來數據中心還可能在太空中運作。歐洲正在計畫建造全球首座「太空數據中心」,盼利用再生能源發揮更大效益,減少對地面高耗能設施需求。
根據歐洲新聞網報導,生成式AI發展以來,科學家對數據中心的需求激增,卻面臨土地短缺、電力需求等困境。因此,歐洲正在考慮將數據中心發送到太空軌道,以爭取擁有資料主權,並擴大能源使用效率。
根據歐盟委外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將資料中心送往太空是緩解電力需求的可行方案,且在太空中,資料中心將可受惠於來自太陽的「無限能源供應」,若將數據中心送往太空,其能源密集度,將低於地面數據中心的消耗量。
CNBC報導,這項由歐洲議會委託航太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進行,為期16個月、耗資200萬歐元(約新台幣7038萬元)的「歐洲淨零排碳與資訊主權先進太空雲」(ASCEND)研究計畫結果顯示,架設於太空的資料中心,無論在技術上、經濟上,或環境上都是可行的。
作為容納電腦系統和大量資料的人工設施,數據中心可以管理世界各地不同數據,但需要大量能源才能維持運作;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全球資料中心用電,將在2026年超過1000兆瓦(TWh),相當於日本整年所需的用電量,然而,太空數據中心可依賴太陽能,降低能源的消耗。
相較地面上的數據中心,太空數據中心可由全天候太陽能供電,並不需要水來進行冷卻;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太公司首席技術長瓦洛熱表示,太空數據中心可以改變歐洲的數位發展格局,並賦予歐洲託管和處理資料的主權,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更環保的能源方案。
ASCEND研究的資料中心設備,將在距離地表1400公里的軌道上繞行,目標是在2036年,部署具備共10千瓩(MW)裝置容量的13座太空資料中心建築,以開啟雲端服務的商業化能力。
資料中心的模組將由一艘太空船搭載發射,每個模組的表面積為6300平方公尺,裝置容量足以替自己供電。計畫主持人杜梅斯提爾表示,為能顯著影響數位產業的用電量,目標是2050年前,部署1300座資料中心建築,以達到1百萬瓩(GW)的裝置容量。
研究也發現,若要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研發一種碳排量比現有發射台少十倍的新型發射台。杜梅斯提爾說,目標是在2035年前備妥第一座環境友善、使用壽命達15年的發射台,這項計畫才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