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潮流 塑膠垃圾換獎勵

 |2024.07.06
247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為了應對塑膠汙染,全球正悄悄掀起一場「撿垃圾換獎勵」的民間運動。例如菲律賓八打雁省(Batangas)的知名潛水勝地馬比尼(Mabini),長期飽受塑膠汙染之苦,當地為此推出「垃圾換白米」政策,只要拿一大袋垃圾就能換取1公斤白米,短短2年蒐集4.3噸垃圾。

菲律賓擁有許多迷人海灘,吸引全球各地遊客慕名前往,雖然促進觀光產業,但遊客遺留的垃圾卻讓純淨的大海變成「垃圾海」。以馬比尼為例,美麗的海洋生態,以生氣蓬勃的珊瑚礁與生物多樣性享譽國際,但塑膠汙染嚴重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威脅。

馬比尼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塑膠汙染危機,推出垃圾換取白米計畫,希望號召更多民眾幫忙淨灘,沒想到短短2年累積到4.3噸垃圾,發送出2.6噸的白米,成效驚人。

環保善念  造福海洋、弱勢

這項計畫可滿足一個小家庭所需,在當地,白米售價每公斤大約30~40菲律賓披索(約新台幣18~24元),這對生活在貧窮線下的居民是昂貴的花費。

環保義工恩達亞(Giulio Endaya)指出,「眾所皆知,海龜會吃下吸管、塑膠袋,魚也會吞進在海岸上分解的塑膠微粒」,而在私人捐助者及小型企業的贊助下,菲律賓的低收入家庭能藉此減少食物開銷。

支持淨灘的46歲居民阿塞維多(Janeth Acevedo)說:「我1個月需要4袋半的白米,現在我只有2袋需要用買的,這個計畫幫了大忙。」

據多個國際環保團體報告,菲律賓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塑膠汙染國,該國法律對固態塑膠廢棄物何去何從沒有作為,對包裝製造沒有規範。另據牛津大學「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4月,菲律賓的海洋塑膠垃圾占全球總量的36%。

台灣屏東縣政府為減少海洋廢棄物,2022年啟動「海廢帶回漁獲自肥」任務,建立蒐集海廢集點兌換機制,讓漁民及潛海戰可依喜好兌換家電,至今已回收逾56噸海洋廢棄物。

環境銀行 寶特瓶變成貨幣

其他各國也費盡心思,力求解決塑膠汙染。例如澳洲推出「環境銀行(Envirobank)」計畫,推廣現金換容器的概念,民眾只要透過自動販賣機回收寶特瓶、空罐,就可以選擇兌換公車票、電影票、巧克力棒,以及小額現金約新台幣3.2元等獎勵。

參與該計畫很簡單,只要上網註冊,就能獲得一張會員卡。接下來,到自動販賣機刷卡,然後將寶特瓶、罐頭放入滑槽中再按下按鈕,即可選擇機器上顯示的任何報價。自動販賣機每分鐘能接受多達30個寶特瓶或40個易開罐,整台機器足以容納3000個易拉罐或1600個壓縮的寶特瓶。

印尼東爪哇(East Java)泗水(Surabaya)也推出「用舊寶特瓶換免費搭公車」計畫,通勤者可透過在終點站投擲寶特瓶「支付」車費,以搭乘紅色城市公車。數據顯示,一輛公車每天最多可收集250公斤的塑膠瓶,也就是一個月約7.5噸。

哥倫比亞麥德林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麥德林地鐵」,也推出一項「以可回收材料交換公共交通旅行卡充值」計畫。據統計,一年內,該地鐵有250萬件可回收物品被換成車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