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黨黨魁施凱爾(左)5日前往白金漢宮晉見國王查理三世,獲任命成為新任英國首相。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4日英國國會下議院大選結果顯示政壇變天,最大在野黨工黨獲壓倒性勝利,終結近14年來的保守黨政權。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由中間偏左的工黨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入主。他5日向選民承諾,英國將開始進入「國家復興」時期。首相兼保守黨黨魁蘇納克同日承認敗選,已向英國國王查理三世請辭首相,並宣布辭去黨魁,為敗選負責。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外媒,在這次應選的650席中,已開出648席,工黨拿下412席,保守黨只取得121席,自由民主黨則獲71席。保守黨此次大選結果創下該黨近190年來最糟紀錄,與上次2019年大選時的風光勝利相比是天壤之別。
施凱爾5日亦赴倫敦白金漢宮晉見查理三世,經英王名義上的「吻手禮」程序後,施凱爾將以英王陛下名義受邀籌組新政府。他離開這座英王寢宮後成為第50任英相。施凱爾隨即轉往首相官邸,首度以首相身分發表簡短演說。他表示,英國毅然決然地投給改變。
英國政治版圖從此出現巨大轉變,在保守黨執政下,英國近10年歷經許多波折,包括英國退出歐盟、政治內鬥造成醜聞不斷而在5年內首相4度換人、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及通膨危機等。
蘇納克5日說,政權將和平有序移交、朝野各方均抱持善意,「我有很多需要學習與反省,也為眾多優異、勤奮的本黨候選人敗選負責」,「我很抱歉」,「我已聽見各位(選民)的憤怒失望」。他並稱讚施凱爾正直又急公好義。
這場大選結果堪稱全球民主國家選民對執政黨普遍不滿的最新實例,後疫情時期經濟仍未見起色;俄烏戰爭則引發高通膨。繼歐洲議會選舉及法國國會下院國民議會選舉後,有外媒解讀英國的情況是各地選民又一次「懲罰政府」。另有英國政治學者觀察,大選結果可能為英國帶來較穩定的政府。
保守黨慘敗主因 通膨怨氣發威
英國大選結果一如所料保守黨慘敗,除了內政不佳,民眾對生活水平的不滿情緒高漲,受到刺激下也決定了保守黨被趕下台的命運。
儘管作為央行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透過大幅升息降低物價上漲的速度,但並沒有扭轉過去幾年累積下來的物價上漲趨勢,儘管速度比以前慢下來,但物價仍在上升。
據國家統計局(ONS)的數據,現在的食品價格比3年前高出近31%,大多數主食的價格升幅更大,例如牛奶上漲55%、糖上漲63%等。此外,多年來經濟成長乏力,民眾薪資未能跟上通貨膨脹的步伐。
據Resolution Foundation智庫的研究,從2007~2023年,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僅成長4.3%,但從2021年5月到今年4月,英國國民平均每周收入從581英鎊(約新台幣2.4萬元)增至687英鎊(約新台幣2.8萬元),結果是民眾的錢包縮水再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