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琹涵
最近,我讀《我的冤家 我的親》,張慰慈著,時報文化出版。
此書的部分篇章,我曾在臉書上讀過,頗引起注意,原因也在於文筆的平和與溫暖。寫的是家族故事,成書很快,或許也是因為寫的是真實故事,作者就身在其中,然而,難寫也在這裡,其中有拿捏的分寸需要斟酌,只是考慮得越多,恐怕更加窒礙難行。
這本書終究順利推出,市場的反應也很優,真是可喜可賀!
張慰慈從小和母親同住於爺爺在中興新村的宿舍,因為父親是輪機長,多半時間都在國外,慰慈備受奶奶的疼愛,在感情上也算是隔代教養,然而這樣的孩子在三歲之前,管教權應交還給孩子的父母,否則長大以後可能會衍生一些問題,只是,在那樣久遠的年代對兒童心理並未深究。奶奶在慰慈十歲時病逝,也讓她彷彿頓失所依,雖有父母但是不親。母親好強,娘家較為貧窮,受的教育不多,心中不免自卑,壓抑怨懟,想要討好別人,婚後的住處以外省人居多,難免有些隔閡,不快樂的生活著。等到父親回台工作,這時爺爺老了,病了,世代之間的摩擦、爭議,一觸即發。……不只是這樣,每個家庭成員也多少各有執著,來自個性不同,性情互異,觀點相左,該如何面對和解決呢?其實,恐怕也唯有愛和感恩能穿越生死,真正得到和解,留下的是無盡的思念。
作者是獨生女,承擔起照顧年老父母的責任,沒有規避,是了不起的。後來她走入了信仰,成為虔誠的佛弟子,有宗教的堅定支持,還有貼心兒子的協助,也讓很多事情的發展得到改觀。更重要的,還是在於她的自我覺察,願意省思,放下執念,活在當下,才會有了更多的改善,更願意包容,才會有更接近圓滿的結局。
冤家宜解不宜結,能如此,才能得到平安和寧靜。
「上天不會給你負荷不了的承擔」,這句話是我相信的。人生的考驗何其多!希望我們都能勇敢前行,懷著愛的同情、寬容和諒解,時時感恩,如此,穿過種種考驗,我們終能抵達平安與寧靜的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