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市場推自備購物袋 估減6500萬個塑膠袋

 |2024.07.03
348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昨天宣布與全國22縣市、47市場串聯「減塑」,鼓勵民眾在傳統市場自備環保袋,預計減少20%、約6500萬個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不過,民眾反應兩極,有人支持,也有人認為購買生鮮食品還是要用塑膠袋,何況傳統市場內湯湯水水東西多,又無處罰規定,減塑成效恐怕不如預期。

2002年我國開始推動購物用塑膠袋減量,2018年將管制業別由原本7類擴大至14類。根據統計,管制前,推估購物用塑膠袋年使用量約200億個,至今已減量率約50%,但管制對象仍未包含使用量大的傳統菜市場與夜市。

此次全國大串聯,以鼓勵方式推動傳統市場減塑。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表示,鼓勵攤商減塑採取的方案包括由攤販主動詢問消費者塑膠袋需求,籲請民眾自備環保袋、蔬果盡量並一袋等方式響應,不過商家針對直接盛裝食物的生鮮袋還是能使用塑膠袋以確保食材安全衛生,預估47處減塑市場平均,可減少20%購物用塑膠袋的使用。

此外,環境部原規畫7月起將在全台已選定的40個夜市試辦減塑,但資源循環署永續消費回收組長李宜樺表示,到傳統市場消費的民眾多是預期性採購,可以事先準備環保袋,但夜市因小吃較多,加上大家習慣邊走邊吃,兩者的塑膠袋使用情境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仍優先針對傳統市場減塑,夜市部分將進一步規畫,思考如何增加業者與消費者誘因。

實際上,近年來不少地方公有市場早在推行塑膠袋減量,不過由於非強制性,成效都不是很好,有攤商直言,婆婆媽媽就是愛用塑膠袋,有時候甚至還會要求多套2個,「你不給,她轉頭就到別攤購買」攤商也是很難為。

環團憂心  試辦恐曇花一現

針對環境部宣示在全台47個傳統市場推動減塑,希望減量20%。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表示,過去中央就曾補助地方政府試辦傳統市場減塑,但總曇花一現;他說,民眾到超市已有付費使用塑膠袋經驗,與其鼓勵消費者與攤商自發性減塑,不如直接強制規範市場「限塑」。

環境部則表示,明年的擴大限塑方案仍在討論中,也將納入今年底的《全球塑膠公約》內容做為參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