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各縣市政府與民間合作設立庇護工場,鼓勵身心障礙者學一技之長,但庇護工場同質性高,本就生存不易。新北市近3年有4家庇護工場結束營業;桃園市19家庇護工場去年有10家虧損,多數面臨困境。據悉,勞動部正研議庇護工場轉型,預計7月向各縣市政府說明政策方向。
「走過這麼多年,今年母親節的營運感受到很大瓶頸。」伊甸桃園市庇護工場主任李惠媛大嘆,社福團體的商業經營能力不如一般企業,政府每年補助占收入3成,剩下7成得自食其力。
新北勞工局身障就業輔導科長羅伊佑坦言,新北25家庇護工場,不只面臨其他工場競爭,也有同質性高的問題,再加上近年通貨膨脹、原物料上漲,經營的確很困難。
至於該不該為庇護工場尋找更多訂單?桃園市勞動局長李賢祥坦言兩難,市府希望幫助庇護工場生存,卻擔心庇護工場產能無法應付。
監察院去年的報告直指庇護工場轉銜率低,極少身障者能到外面職場工作,凸顯「政策目標與實際運作不見成效」。對於是否持續鼓勵增設庇護工場,桃園市府也轉趨保留。
勞動局身障就業科長陳慧茹說,中央每4年邀請國際委員評比,委員多認為庇護工場薪資低,不符合公約精神,中央希望各地庇護工場轉型;市府已將轉銜率列為評鑑指標,並加重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