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岩玫瑰
樹冠羞避又稱為冠溝現象,是同一種或不同樹種之間樹冠互不遮擋,形成溝狀開口的現象,植物學家認為此現象可以抑制潛葉蟲幼蟲的傳播。如果以人類行為而言就是社交距離。
我們今天不是寫科普文章,而是分享從大自然現象裡,觀察到的一點體悟和聯想。每次到森林裡,總會大角度仰起頭,從茂密的枝葉裡,透過一條條冠溝,看著也享受著美麗又神祕的天光。
雖然身處偉岸大樹密集的森林裡,依然可感受暖暖陽光穿透層層枝葉照拂,溫暖裡滲著清朗香甜的芬多精,如造物的手緊緊的,卻柔柔的擁抱著很小很小的自己;舒服、愉快,又輕鬆自在。
在戒毒班上課,介紹自己拍的相片時,跟同學們提到樹冠羞避現象;我跟他們說這是一種利己也利他的行為。首先樹葉間保持距離,避免枝頭嫩芽摩擦產生外傷,也避免病蟲害傳播,這是保護自己;其次冠溝的形成讓陽光可以穿葉透林,讓林下植物得以生長,這是利他。這樣的智慧或許是經過非常長的時間演化,所謂演化就是活出更好的自己呀!
人類也是一樣,經過很長時間的進化,也是為了活出更健康、更有智慧的樣貌。
因此,眼前的我們,包括所有的動植物都是最優秀的;這麼想著,我們有什麼理由妄自菲薄呢?活著的每一天、每一個呼吸,都是為了更好的自己,這樣想,人生不就充滿希望嗎?
當每一個人都更好了,彼此提攜,大家都很好囉!利己又利他,多麼美好。
講到這裡,有一位同學說:「老師,謝謝您肯定我們。」當然,肯定他人也是肯定自己。
即便是親密的家人也要有適當的距離;家人共處是聯絡感情的好方法,但終究不好時時黏在一起,每一個人都有隱私和獨處的需求。如果樹林是一家人的概念,樹冠羞避就是享有獨處的空間。老師和學生也需要社交距離。在講桌前,老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為的是給聽課者前景和希望;下了課,卸下師生關係,彼此尊重和保持禮儀。社交距離,讓我們大家相看都歡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