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感受到眾生與我同在、佛祖與我同在,就能讓整個身心都在修行之中。圖為佛光山普賢殿殿堂風光。圖/記者人間社李明軒
文/星雲大師
韓國佛教電視台專訪 時間:2003年9月13日 地點:漢城佛光山(今首爾佛光山)禪堂
人間佛教即是佛教
提問一:請問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看法及實踐的理念為何?
大師:「人間佛教」其實就是「佛教」。所謂「人間佛教」,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叫「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表示這不是神鬼的佛教,而是佛陀對人說的佛教。因為人的生命裡,需要有人格、有道德、有價值;人性要昇華,人格要完美,必須把我們很多不好的習氣,例如貪瞋愚痴改成慈悲喜捨,把一些不好的陋習減少,對人要尊重、和諧,對父母要孝順,對兄弟姊妹要友愛,對任何人要幫助,對國家要愛護,這些都是人間佛教。
過去常有人問我:什麼是人間佛教?我覺得,佛教的五戒: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說謊而實語、不吸毒而保健等,就是人間佛教,乃至大乘法門的四攝、六度、八正道,都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個人奉行,個人就會健全;家庭奉行,家庭就能和諧;社會上人人都能奉行人間佛教,彼此尊重、相愛、友好,人間又怎麼會有鬥爭,怎麼不能達到天下太平呢?
提問二:請問大師是如何把台灣佛教帶向人間化、大眾化、國際化?其途徑為何?
大師:佛教可以分為「佛法」與「佛教」。佛法就是教義,諸如緣起、中道等,這是人生的真理,從釋迦牟尼佛宣說至今未曾更改,所謂「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
但是,佛教在時空裡流傳,有時候一些儀式、規矩、制度,則需要隨著時代而進步。因此,所謂佛教現代化,就是要隨著時代、隨著人心的需要而調整。像現在科技時代,通訊往來都是利用電腦E-mail,也就是講究快速。又如電台的傳播,過去一個人講演,沒有多少人聽;現在透過電視轉播,萬萬千千的人可以同時收看,現代如果不懂得利用電視台弘法,實在很可惜。
所以,隨著時代的需要,佛教一定要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大眾化,讓大家今後能夠很方便地接受佛教的教理,能在身心裡奉行佛法,能感覺到對佛法有所體驗、有所證悟,有禪悅法喜,感到佛法與他有密切的關係,他自然就會需要佛教、需要佛法,那麼佛法的傳播,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地方,都會得到群眾的接受。
佛法普及人間生活
提問三:請問大師,如何透過佛光衛視宣揚人間佛教,而又不流於世俗?
大師:五年前我在台灣創辦了佛光衛視,與你們的佛教電視台差不多時間、歷史,但現在我們把「佛光衛視」改為「人間衛視」。主要是因為台灣的電視台很多,他們把佛光衛視定位為宗教電台,因此受到很大的局限。實際上我們不只是宗教的電視台,我們是普及人間生活的,所以現在改名為「人間衛視」,以公益為主。
現在佛教的發展,也是為了眾生的利益,所以我們除了早課、禪淨修行、佛學講座等節目一樣照常製播以外,對於民眾生活的昇華、發展,比方說,吃飯,一般人只是吃飽,但我們要研究,吃飽以外有什麼意義?穿衣取暖,保暖以外的意義何在?
穿衣,要講究淡泊、樸素;吃飯,要講究營養、健康,要把意義加以擴大,讓人生更加美好。所以,人間衛視可以引導人生更接近佛教,讓佛法更能影響人們的思想、理念,讓大家在生活裡更能奉行佛法。例如吃飯,吃飽之餘不要浪費,不要起貪心;交朋友,要相互幫助,不能欺騙虛偽。所以人間衛視對信徒的生活之改善,對品德的增加,對心靈的淨化,都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提問四:請問大師,佛光山推展弘法事業的淨財來源是什麼?
大師:現在寺院的發展,與過去的方式已不大相同。過去的寺院,都是靠著土地、田產、山林、農產品等維生;現在都市的寺院,沒有這些田產,必須靠教育,例如到大學教書,或是靠著為社會服務,例如出版文化書藉,或是辦雜誌、醫院等。如此,寺院有了經濟來源,僧眾有了經濟能力,就能安心辦道修行,而不必靠托鉢就能自力更生。
當然,光是這樣還是不夠,所以僧眾必須要樹立自己有修行、有道德的形象,才能獲得社會人士供養道糧。
信徒供養,前提就是對你要有信心。如此,他對你所辦的事業,不管文教、慈善,才會發心護持。不過,從今年起,佛光山有一個新的規矩,就是對於信徒的捐獻,出家人不可以接受;信徒想要捐獻,可以自己到佛前的功德箱樂捐,出家人不可以接觸金錢。因為出家人的生活淡泊,可以簡單,不必和金錢接觸;能夠不接觸金錢,卻能辦很多事業,就表示他的人格、道德,能夠讓人接受。
因此,佛光山沒有恆產、沒有事業,所有的僧眾除了自己開源節流──開發自己內心的智慧,開發自己的能量,用來貢獻社會之外,我們只求奉獻,不要貪取,我想唯有如此,佛教的發展才能令社會接受。
平等包容和諧世界
提問五:請問大師,您是如何與時俱進來發展國際佛教的?您認為未來佛教發展的展望是什麼?
大師:現在無論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單獨的個人,他與國家社會都是息息相關。甚或一個國家,也不能單獨存在,他必須與周邊的國家,與世界的大家如聯合國般,相依相賴。
佛教的發展也是如此,甚至現在凡事都是講究國際化,所以佛教要想在世界上千秋萬載地發展下去,我想僧眾必須具備各種條件,例如:要具備國際語言的能力,要有現代的知識,在社會上要能以文化、教育來模範人群,把佛法推廣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相互尊重。
所謂「人人有佛性」,愛人就能愛己,我們要把佛教的平等精神推廣到全世界,讓人類互相包容,不分種族、國界,不分你我、貧富、大小、強弱,大家一律平等,唯有平等,才是舉世所需,是解救世界的一道光明。
現在世界到處不平等,到處有種族歧視的問題,所以佛教要發揚平等的精神,儘管你我之間,有貧富、大小之別,但人格的尊嚴都是一樣的。「人人有佛性」,唯有把佛教的平等法普及到全世界,在平等法裡,世界才會和平,人際才會和諧。
提問六:請問大師,您覺得當一個出家人最應該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大師:出家人最需要具備的就是慈悲,因為慈悲的人到處受人歡迎,所以過去佛教能很快地普及到亞洲,我想佛陀的慈悲、平等,關係重大。
不過,今後的僧侶,除了內在的慈悲心以外,對於現代的知識,不但要與一般社會人士相當,而且要超越他們,才能做為他們的老師。
過去佛陀把僧侶定位為「人天師範」,既是人天師範,內在的修養、智慧、常識、方便、應用,都要具足。現在社會上很重視教育,僧眾至少要能大學畢業,甚至具有博士、碩士學位,而且有專業的研究;若能具備社會的知識,而獲得人民的尊重,再加上有佛法,可以教導他、攝受他,當然他們就會皈依佛法僧三寶,而成為佛教徒了。
修行不在形式有無
提問七:請問大師,您個人有什麼樣的修行與養生之道嗎?
大師:說到佛教的修行,分有「共修」與「自修」。所謂「共修」,例如寺院的早晚課;「自修」,就是自行選擇參禪或念佛。
我想,每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密行」。
密行就是不為大家所知道,也不值得對別人說的修行。例如吃飯,有的人生起貪心,但有的人心存感恩,覺得一粒米來處不易;能夠常存感恩的心,就是修行。
另外,有的人時時存著祝福別人的心,祝福別人離苦得樂,這也是修行。所以真正的修道者,每一天不管任何時刻,時時都要發願:我願像一棵大樹,庇蔭眾人;我願像一座橋梁,讓人通行;我願是一個麵包,讓天下人都能飽滿而不至於挨餓。
所以,一個人只要能感受到眾生與我同在,感受到佛祖與我同在,我想不管禪定也好,念佛也好,倒不一定要重視形式上的修行,就能讓整個身心都在修行之中,並不一定要從有形有相上去說明、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