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 工作型態改變中 文/程憲整理 |2024.06.15 語音朗讀 103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因應全球暖化,未來許多戶外工作必須改變作業模式。圖/123RF除了農林漁牧,還有很多行業也必須在戶外工作。圖/123RF 長時間在戶外工作,別忘了多補充水分。圖/123RF圖/123RF 文/程憲整理 全球高溫不斷刷新紀錄,逐漸衝擊各地經濟與工作型態,已有航空公司表示將改變飛行航道及載運量,各地農牧業者也開始積極改變生產工具、設備或模式,爭取農牧風險理賠,以減少熱浪導致的損失,在此同時,保險業者也在檢討「熱浪災害保險」類商品的範圍和風險……疫情過後,旅遊業逐漸暢旺,面對暑假旅遊旺季即將到來,許多航班卻受到極端高溫影響,必須減少攜帶的燃油,減少載客數或行李數量來減重,甚至必須改變航道,或等到晚上降溫後才起飛,導致班機延誤或取消成為常態。旅遊業航空業變革中航空業者表示,高溫將使得空氣密度變小,降低發動機性能,與機翼產生的上升力,必須調整起飛重量和滑行距離,才能順利起飛。另外當飛機在地面滑行等待時,發動機吸入外部的熱空氣,很快就會讓整個機艙悶熱難當,必須消耗更多電力才能保持機艙涼爽。美國西南部去年因為「史上最熱7月」,多個地區持續出現37℃以上的高溫,導致多地形成的「熱蓋現象」發威,賭城拉斯維加斯與鳳凰城,就像蒸鍋一般熱氣始終散不掉,因而陸續發生航班取消或乘客不適等問題,業者隨即加緊研擬因應辦法,採行加強為戶外搬行李與跑道地勤人員降溫等措施,幫助飛機能順利起降。改善建築物能耐高溫為因應熱浪侵襲,去年美國政府宣布投入數十億美元,執行多項避熱措施,以免影響生產力。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住房及城市發展部將投入數十億元,改善讓建築物更耐高溫,並在住宅區和市區開設避熱中心,確保民眾安全。」陸續執行的措施和方案包括:投入10億美元種樹,同時要求雇主加強保護高溫環境下值勤的勞工。美國鳳凰城由於去年曾連續28天高溫破40℃,市政當局和非營利組織合作,將數個40呎標準貨櫃改造為冷氣房,讓街友能暫時躲避酷暑襲擊。戶外工作風險性增加西班牙在去年夏天曾出現過三波以上的熱浪,去年一名道路清潔工在極端高溫下中暑死亡,當局因此修法,明訂紅色、橙色高溫警報時,禁止農民、工人、園丁在戶外長時間工作。中東阿拉伯地區7、8月動輒超過50℃,明顯危及建築工人健康,導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建築工程效率,平均下降了2成。儘管如此,伊拉克由於失業率達16%,就算磚頭石板晒得再燙手,工人都要繼續做下去。建築工人瑪迪說,即使是70℃的高溫下,我也得工作,我如果躲進陰涼處休息,全家人都將沒飯吃。但在高樓上面工作,頭部溫度很高,會頭暈、頭痛,所以必須喝水或往頭上澆水降溫。長午休將取代正常班專家指出,全球暖化時代,炎熱的戶外工作,需要更短的輪班時間,及更多的休息時間,和更多大夜班時段來變通。企業須主動提供空調降溫中心,保障勞工健康,才能維持生產力。德國因應高溫頻繁出現,也考慮彈性實施類似南歐國家特有的「長午休」制度,以避過午後高溫。英國倫敦羅漢普敦大學病理教授哈爾西表示,「如果超過40℃,人體就會進入一個危險地帶,身體器官開始衰弱或無法正常工作。」亦即體內的蛋白質,將因酵素快速分解而無法發揮代謝功能,最後導致衰竭而亡。氣候風險影響職災率再者,與高溫共存成為新常態後,極端氣候相關的災害保險範圍也隨之擴大。南韓業者推出新方案,季節性的中暑、熱衰竭等症狀都可以理賠。另外動物也難以適應極端高溫。南韓畜牧業者說,天氣太熱讓動物壓力倍增,變得有攻擊性,吃不下東西,影響產能,加上暴雨後熱浪助長傳染病,政府主辦監管的畜牧災害保險,卻很難對畜牧業者幫上忙。原因在於小農很難加入牲畜災難保險,而有些物種如蜜蜂,也並未納入保險範圍之內。製冷需求全球大爆發熱浪之下,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製冰廠訂單滿載,在這個電力供應極不穩定的地區,生鮮食品業者也要靠冰塊幫助保存,製冰廠日夜趕工到變壓器都爆炸。牛津大學去年7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各國降溫製冷需求出現前所未有的增加,預計到2050年,各種降溫設施所需的能源,將相當於美國歐盟日本2016年發電能力的總和。這份報告也指出,其實目前大多數國家,都還沒有做好因應暖化導致的工作型態改變相關準備,尤其是不習慣極端炎熱天候的國家,像是愛爾蘭、英國跟芬蘭,未來受到的衝擊可能是最大的。科技廠 生產力與高溫成反比 人類是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天氣炎熱對戶外工作者傷害很大,但研究指出,即使在冷氣房工作,似乎也難以避免氣溫變高帶來的影響。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若能把辦公室設為恆溫乾爽的環境,就能阻擋高溫帶來的生產力負面影響, 但科學家指出,這說法「過於樂觀」。《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期刊報導,英國科學家追蹤中國一家生產太陽能矽晶片的工廠,想知道室外溫度和勞工生產力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只要天氣炎熱,即使工作場所有冷氣,生產力也會降低。調查發現,只要戶外溫度每升高1℃,工人的生產率就會下降0.83%,工人生產的晶圓量會減少22.6~33.4個,顯見恆溫環境也會受到室外高溫影響。科學家認為這是一個警示。研究人員雖然還不清楚導致原因,但猜測有可能是因為夜晚高溫,或偏高溫卻溼度過高,都會降低人們睡眠品質,進而影響白天生產力,可見不能單靠冷氣解決高溫影響生產力的問題。科學家指出,暴露在高溫下的勞工,溫度高於29℃時所能支撐的工作時間,比25℃左右的氣溫會減少約1小時。耶魯大學經濟學家進行一項繪圖分析,也發現生活在較涼爽氣候地區的個人經濟產出,是全球最熱氣候的12倍。另一項高溫對長時間體力勞動影響的研究則指出,35℃與溼度50%氣候下工作,會導致整個工作日的生產率平均下降35%,當溫度達到40℃、溼度70%時,生產率大幅下降76%。 前一篇文章 畢業季來了! 從校園跨進國際職涯 下一篇文章 搶占 AI 職缺 人人有機會 熱門新聞 01【生活智人117】 演化生物學家 胡文: 男女表現大不同 背後有原因2024.09.1402【斗室有燈】 台灣有個包青天2024.09.13032024年 全台5大中秋美景2024.09.1604大阪佛光山寺啟用 都會人間淨土2024.09.1305社論--文化統戰抑文化復興2024.09.1106大谷拚50轟50盜 挑戰MLB紀錄2024.09.1307【生活快門】 夢想中的房子2024.09.1208地景藝術節 龜吉拉迎客2024.09.1209臥龍崗市長卸任感恩會 回顧與佛光山深厚情誼2024.09.1110郎亞玲 跨界實驗台灣劇場2024.09.1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退休教練 助人找到人生願景新鮮人初入職場 高情商融入社會 企業vs.員工 在家工作 觀點大不同善用 Gap Year 跨越界線 預備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