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國中選擇讀劇《馬文才怎麼辦》,還替演出橋段撰寫前情提要。
圖/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本報台北訊】介於文字和正式演出之間的「讀劇」,是近年台灣劇場崛起的演出形態,也成為劇場培養新世代觀眾的新方法。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四年前開始推動「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讀劇課程,迄今陪伴逾一千五百名師生站上國家級舞台,新一年的「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讀劇課程,將於下周開放申請。
衛武營表示,「讀劇」結合議題教學、肢體開發及發聲等練習,成為學生接觸表演藝術的契機,也藉此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培養團隊合作及感知能力。
新課綱鼓勵多元課程,衛武營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文學劇本改編工作坊」,完成《動物時代》、《別緻時代》等劇本,加上劇場新生代編導徐宏愷作品《馬文才怎麼辦》,與學校教師共同合作規劃專屬課程。這些適合青少年的舞台劇本透過「讀劇」轉化為國、高中學生的教材,將教學現場化身成劇場,為劇場培養下一代觀眾。
今年的讀劇課程由李易璇、周書正、黃琦勝等表演工作者,帶領福誠國小、鳳山區中正小學、鳳山國中、大洲國中、三民家商與高雄女中等六所學校學生,經過十二周的讀劇課程,上周在衛武營表演廳舉行發表會,多所學校都是由老師陪伴同學上台演出,展現師生同台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