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天氣炎熱,民眾前往海邊遊玩時常會擦防晒乳。化學署提醒,防晒乳中的化學物質可能流入海洋,造成珊瑚白化,呼籲選用附友善海洋標章的產品,才可以永續享受陽光和戲水樂趣。
夏日到來,許多民眾為了避免紫外線傷害,會使用防晒乳。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說明,目前市售防晒乳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反射或分散紫外線的「物理性防晒乳」,另一種是能吸收紫外線的「化學性防晒乳」。
化學署表示,物理性防晒乳常見成分為氧化鋅(又稱鋅白)、二氧化鈦等,原理是在肌膚上形成一層均勻保護層,也因為塗抹的物質多為細小微粒,因此皮膚容易感覺悶熱,但低刺激性、對肌膚比較溫和。
化學性防晒乳通常含有二苯甲酮、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醯基甲烷等化學物質,需要定期補擦才有用,且化學性防晒產品會滲入皮膚,較容易產生過敏反應。
化學署說明,如果去海邊游泳或潛水時,防晒乳的化學成分會隨著人體汗液和皮脂分泌,直接從皮膚表面流入海洋中,導致珊瑚礁白化;一般人在上班、上學時,防晒乳也會在洗臉、洗澡時,透過汙水系統流入海中。
化學署引用國際珊瑚礁學會調查,每年大概有一點四萬公噸防晒乳流入海洋,其中所含化學成分,可能使七成五的珊瑚礁受到威脅。為了幫助消費者識別環保的防晒產品,許多品牌和組織會推出友善海洋標章,通常代表產品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人們才可以更永續享受陽光和戲水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