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訊》二十五周年,舉辦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巡迴展,前文建會主委林澄枝(右起)、資深作家鍾鼎文、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謝小韞、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榮文等共同剪綵開幕。王忠明攝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昨日在國家圖書館三樓,一場讓人感動又歡樂的文藝活動,集結了四十位八十歲以上資深前輩,及百餘位資深、中生代作家,一起為創刊已二十五周年的《文訊》慶生外,同時為「瞬間‧永恆─台灣資深作家(一九二八年以前出生)照片巡迴展」舉行開幕儀式,共計二百三十三位文學前輩的動人身影,並附錄小傳與著作,今日起至三十一日,在國家圖書館二樓展出。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肯定《文訊》二十五年來,對台灣文學歷史的收集和保存,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永萍則指出,未來台北市文化局將成立「文學中心籌備處」將和《文訊》合作,建立文學交流的平台。
被文藝界譽稱有如浴火鳳凰的《文訊》雜誌,可說是台灣文學史料寶庫,也是台灣文學奇蹟。前文建會主委林澄枝致詞時表示,眼看著《文訊》成長、奮鬥,及陷入艱辛努力,但《文訊》都涉險而過,可說是文化建設的奠基者,將台灣文學史料、照片都點滴記錄下來,使大家可以回溯、想念及了解台灣文學的歷史,因此林澄枝說,《文訊》是大家的寶貝,讓人喜愛和親近,說至此,一九九二年接任《文訊》總編輯,同時在最艱苦時為《文訊》的留存打拚、奔走的封德屏也不停偷偷拭淚。
封德屏表示,為慶祝《文訊》二十五周年,原本第一個念頭是舉辦「台灣文學雜誌」主題研討會,但開銷浩繁;碰巧國民黨黨史館收回一批書籍檔案,發現民國四、五十年代文學雜誌搜羅眾多,封德屏靈機一動,又向史料收藏家莊永明、秦賢次與張錦郎等處,商借日據時期的曾祖輩骨董壓箱寶,藉「台灣文學雜誌展」讓史料文獻替年輕一代講古。封德屏表示,很多作家照片失傳,像是日據時期作家翁鬧的照片除了於全集中收集外,同時也採用他的自畫像;另外周定山的照片也是難求,最後在全集中的輓聯照取用。
昨日,參與活動最年長的是高齡九十六歲的朱介凡,除此外,文藝界前輩包括鍾鼎文、匡若霞、向明、吳東權、孫如陵、張拓蕪、郭嗣汾、華嚴、王黛影、黃文範、蓉子、蔡文甫、羅門、丘秀芷,及人間福報社長妙開法師等百位藝文界人士參與盛會。並由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前文建會主委林澄枝、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謝小韞、國家圖書館代理館長宋建成、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榮文等人剪綵。展出包括賴和、蘇雪林、葉榮鐘、張深切、楊逵、巫永福、紀弦、鍾鼎文、琦君、林海音、鹿橋、周夢蝶、艾雯、鍾肇政、葉石濤、彭歌、杜潘芳格、朱西甯、張拓蕪等,共計二百三十三位文學前輩的動人身影。
《文訊》雜誌創辦於一九八三年七月,以服務文藝界作家為職志、為台灣文學史料奠基為理想,著手進行台灣現當代文藝資料的蒐整,全方位進行當代文藝資訊及史料之工作。《文訊》不僅出版雜誌,更舉辦多項有關作家及作品展覽。二十五年來,透過一場又一場的展演、活動、專案等,《文訊》忠實地記錄屬於台灣文學的脈動與呼吸、關懷資深作家與文學史料,累積深厚的文學資源,並逐步建立起台灣文學歷史的資料庫。
「瞬間‧永恆─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巡迴展」,七月二日至三十日國家圖書館、八月十二日至三十一日台灣文學館、九月十二日至三十日台北縣政府行政大樓一F東側大廳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