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營養午餐常遭學生詬病難吃,造成剩食浪費,六都近3年每天平均廚餘量逾1公噸,新北甚至可高達9公噸,以1個學生每餐約500公克計算,光1個台北市每天倒掉3000多名學生1餐飯。剩食多也困擾餐盒業者,業者盼環境部能立法限定廚餘減量規範。
北市前年因疫情部分停課,廚餘日均量1.28公噸,約占供餐量5%到10%,1年約256公噸廚餘,以最大型廚餘桶容量150公升來裝,疊起來相當於3.29座台北101大樓; 去年北市每天倒掉1.51公噸廚餘。
新北去年日均廚餘量9.1公噸,占每日供應量4.8%,1年製造1800公噸廚餘。新北教育局指出,去年各校剩食量已下降,但困境是營養午餐需符合營養、預算及大量烹煮等要件,經運送後菜色無法呈現剛出爐樣子,難討好每位孩子。
大量製作 口味難客製化
台南近3年營養午餐每日廚餘量平均1.8公噸,南市教育局最近調查282所國中小午餐滿意度,剩食原因如太油或太鹹、會辣、青菜會苦和菜色不喜歡等。
桃園去年廚餘日均量1.3公噸,學校不但舉行「吃光光比賽」改善,也由營養師精算每日供應量、改善菜單組合,但教育局不諱言,廚師廚藝能力不同,大量製作的口味也難以「客製化」,常讓學生挑食。
「官方剩食廚餘數據,與實際狀況相差好幾倍。」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高嘉鴻說,對業者來說,因應永續、節能減碳已是全球趨勢,希望環境部、教育部、農業部等跨部會訂定廚餘減量相關規範,倡議不剩食、減少剩食,並立法要求將剩食做完全有效利用。
廚餘大作戰 各校動腦筋
每日供1600多名學生營養午餐的台北市幸安國小校長曾振富說,供餐必須要學生愛吃,廚餘減量須先從「好吃」下手,如何好吃又營養,就是廚師及營養師的專業訓練。
曾振富說,學校在學期初有菜單預審,午餐供應委員會議隨時檢討供餐滿意度,還要有好的保溫餐車,學生打菜也有技巧。
同學們吃完要用湯匙計算剩食量,希望每天廚餘控制在1桶廚餘桶內,約6至8%以下剩食量。
台北市大佳國小操場旁的廚餘發酵桶,是讓營養午餐剩食零浪費的「神奇法寶」,學生戴手套將廚餘瀝水、捏乾,送到發酵桶轉動運作,7天變成初肥,靜放3個月熟成堆肥後,澆灌到小田園,讓校園青菜長得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