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時路

文/謝清湖 |2024.06.06
2251觀看次
字級

文/謝清湖

那是個挨餓受凍的年代,吃碗乾飯算奢侈,吃塊雞肉、穿件新衣,只有等過年。

小時候住台北南機場,時常在大清早,阿嬤就帶著我和姊姊們到中央市場去撿拾攤販丟棄的蔬果;首次撿到顆爛蘋果,刀削到僅剩一小口能吃,那時嘗到的滋味是香甜的,現今思之雖感辛酸,卻有滿滿的回憶。

第一次吃到月餅,是好心的廢品回收場老闆送的,因為阿嬤撿拾的廢品都到那裡賣,因此每逢中秋節,就送一盒四塊裝的月餅,每人僅能分得一小塊,不敢大口咬,多是舔著吃,那真是個特別的滋味。

第一次吃到巧克力,是在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的葛樂禮颱風之後。當年台北市淹大水,我家屋頂被吹破了,大水淹入家裡,好在屋基未垮。將豬趕到高處,人也獲收留在建國中學禮堂睡地舖,三餐只喝粥配醃漬的大頭菜。當年台灣有駐台的美軍顧問團,中山北路團部也被淹,泡過水的家具、食物等,被丟在我們家附近的南機場垃圾掩埋場。我們翻找發現紙箱有黑褐色的黏稠物流出,聞起來香香的,不知何物,指刮舔食後覺得還蠻香甜,結果小孩子們競相在垃圾堆翻找刨食。當時瘋搶是快樂的,現在思之是可悲的。

第一次吃到壽桃,是老蔣總統華誕,同學們排隊到壽堂前三鞠躬敬禮,即可獲得一粒豆沙餡的壽桃。在那講到蔣總統三個字就需立正站好,作文寫到「蔣總統說」,就需空一格的年代,有溫熱香甜的壽桃可吃,能不三呼萬歲!

平常家裡只能喝粥,但因台灣人有初一、十五拜拜的習俗,而拜拜不能用稀飯,所以一個月有兩餐乾飯吃;但到了三年級上整天課需帶便當的時候,那只能撈粥瀝乾當飯。因為平常缺食少油,還不到午飯時間就已飢腸咕嚕,常會在上課時偷吃兩口,待中午已所剩無幾。所以說那個年代,吃不飽的飯才是「家常便飯」。

家裡每年初就會養頭黑毛豬,在那個普遍貧窮的年代,吃都不夠,哪有什麼廚餘餵養。我和大弟常在下課後,一根扁擔,一個空桶,到遠處收集餿水;但還是不夠,好在住家附近有的荒地長些野菜,就割來混雜餿水一起烹煮;但同樣還不夠,就買些地瓜蛋來補充,所謂「地瓜蛋」就是顆粒小的殘次品,家裡有口煮飯菜兼煮豬食的大灶,地瓜蛋在煮熟待冷卻前,我們便會趁機偷食。三姊有位同學的家境較富裕,帶的飯菜量頗充足,但她食量小,常有剩飯菜,知道我家有養豬,就將「廚餘」給三姊;但這麼好的飯菜怎麼可能餵豬,姊一帶回家,馬上被我們這幾隻飢腸咕嚕的「小豬」搶食了。唉!那是個「與豬爭食」的年代。

自家養豬卻吃不起豬肉,偶爾改善一下伙食,也僅能買最便宜的「糟頭肉」;而平常葷食的主要來源是魚,當年市場賣魚沒有冰塊舖墊,很容易腐壞,尤其是夏天,阿公便在魚販收攤前去買最便宜的魚,又因缺油少料致腥味難除,但環境所迫也只能將就著吃。

過年的時候,我家會自做年糕、發糕、蘿蔔糕等應節之物,而剛蒸熟就會被我們搶著吃;由於大年初九拜天公還需用到年糕,得保留半塊,阿母怕我們這些「小老鼠」偷吃,因此藏起來。我放學後肚子餓了,就直接拿著菜刀四處翻找,發現「獵物」便偷切一小片,這年糕板賊硬,還真不好下手;但每放學想到年糕肚子就更餓了,腳步也就不由自主的直奔廚房「抄起傢伙」,又切了薄薄的一小片。結果「一片一片又一片,吃到肚裡都不見」;以為不會被發覺,等到拜拜時,阿母發現明顯變少了,氣呼都沒地方藏了。

年糕是剛蒸熟時最好吃,因為是軟Q的,是暖熱的,那是一年一次的享受,過後僅能吃冷硬的年糕板。隨著生活的改善,吃年糕的方式從切片油煎,到攤上鹹菜、灑上花生粉捲著吃,然後再到裹著加雞蛋的麵粉漿炸著吃,這種吃法的改變也反映出台灣經濟的發展與年代的變遷。

我們家十一口,僅靠父親沿街販售水果及母親幫人洗衣維持生計,是二級貧戶,當年偶爾可領取美援的救濟品,有麵粉、餅乾、小麥、香皂等等;另外,國軍也在我們這貧民區設立伙食供應站,登記在案的貧戶可以憑票免費用餐,每家的票數是按人口數比例分配,這種大鍋飯很特別,不知是哪一省老兵烹調,感覺特別美味。魚是裹上麵粉炸的,五花肉和豆干是加五辛香料紅燒的,大白菜是滷的,在這種特殊年代嘗到這種特殊的滋味,讓人難以忘懷。

吃是吃不飽,穿也穿不暖,一年只能買套學生服,這還是大年三十晚夜市即將收攤前殺價買的。而年頭是穿新的,到了年底正是天寒地凍的時節,僅有一套的學生服和鞋子已洗破磨破,不要說寒流,只要入冬就開始瑟瑟發抖;尤其是鞋子已洩了底,穿也不好穿,乾脆打赤腳,順著汀州街舊鐵路沿線走到二公里外的螢橋國小上課。枕木是冰冷的,碎石是尖銳的,有時踢踩到只能「哀爸叫母」跳腳忍著疼痛。

下雨天就更慘,沒有雨衣,更不可能有雨傘,遇雨就披塊桌巾塑料布;倒楣的是上學無雨,放學卻下大雨,所以只能一路奔跑,一路閃躲騎樓下。到家裡換下那僅有的「一○一」套學生服,得趕緊晾乾,否則一大早只好把衣褲晾在架著竹籠的爐子上烤,因為學校規定上學需穿制服,否則是進不了校門的。

長大後與阿母聊起當年所煮的飯菜,嫌阿母煮的不夠好吃,我說有些食材要油炸,要放香料,要放醬油,才會好吃。阿母則說:煮不好吃!都已不夠吃了,還想好吃?「生食都無夠,閣想欲曝乾。」說的也是,主食都不夠,七個小孩嗷嗷待哺,哪來佐料,缺油少醬如何好吃。

南機場原是一大片菜園,田間圳溝有捕捉不完的泥鰍、鱔魚、水蛙等,雨後還會有蝸牛四處爬,照理說要吃什麼隨便抓捕就有;但缺油少料,光是水煮鍋燒腥味重,實難下嚥,否則來道泥鰍鑽豆腐,來道韭黃炒黃鱔,再來盤炒螺肉,連下酒菜都有了,再來個水蛙燉蒜頭,那就更滋補。唉!想太多了,還是吃菜較實在。

貧窮年代的孩子多是粗放型的野蠻成長,父母能做到的只是盡力讓子女不挨餓受凍;但環境的窘迫有時反能激發拚博的精神,時代的淬鍊有如醃製鹹菜,歷經鹽漬、踩踏、發酵,才能形成美味的佳餚。回首來時路,那蒼白的歲月已隨風飄逝。當年是苦,但苦中有樂;是窮,但有時「窮開心」。老了!靜思過往滄桑,卻帶有些許的微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