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基隆市一名家長向基隆市議員曾怡芳陳情,孩子因上課不專心,被老師罰寫「一千遍」文字,老師遭批評過度管教,讓學生陷入「文字牢籠」。台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過量的處罰方式會扼殺孩子學習欲望,身心受影響。
許正典說,任何事情都不能過猶不及,老師的初心是想透過罰寫讓學生專注、把寫作業當成責任,但如果處罰方式超過體力、心智所能負荷,只會招來反效果。罰寫「量」應「適當」,懲罰性抄寫超過孩子所能承受的壓力時,恐會造成三大影響──學習影響、情緒影響、關係影響。
許正典說,以基隆的個案為例,罰寫千遍已經是一種折磨,孩子心生排斥,會更加厭惡書寫,進而討厭上學,影響學習熱忱;在崩潰的情緒下罰寫千遍之後,一寫字就焦慮不安,易產生逃避抗拒,甚至有害怕、焦慮和憂鬱等現象;不服從老師的教導、對老師有「權威畏懼症」,可能過度敏感而增加師生衝突,升上國中、高中、大學,陰影仍在。
許正典提到,學生被老師處罰,可能招到同儕嘲笑,變成另一種霸凌行為,即使出於善意的教學矯正,造成傷害就該立即停止。在平衡拿捏之間,一定要視孩子的耐受度、抗壓性,先衡量是否可能會造成身心傷害。
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李家汎建議,可依據孩子的個性選擇管教方式,例如選擇需要思考性的書籍閱讀或是題目作為書寫練習,取代懲罰性的抄寫,也讓孩子主動投入練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