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住民潛能 貧民窟變宜居 |2024.05.28 語音朗讀 72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傳授農耕技術 「生活在貧民窟」媒合建築師、學者等到各地貧民窟,蓋校舍、活動中心、慈善廚房等,或傳授農耕技巧。圖/取自LIVE IN SLUMS官網協助改建校園 「生活在貧民窟」媒合建築師、學者等到各地貧民窟,蓋校舍、活動中心、慈善廚房等,或傳授農耕技巧。圖/取自LIVE IN SLUMS官網蓋活動中心兼庇護所 「生活在貧民窟」媒合建築師、學者等到各地貧民窟,蓋校舍、活動中心、慈善廚房等,或傳授農耕技巧。圖/取自LIVE IN SLUMS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低開發國家地區缺乏資源,多數民眾只能在擁擠、衛生條件差的貧民窟掙扎求生,不要說讀書,就連吃飯都是問題,不過,他們真的對社會毫無用處嗎?義大利非營利組織「生活在貧民窟」(LIVE IN SLUMS)認為,這些在貧民窟的民眾可以提供城市經濟、人力和社會發展大量資源,只是沒有機會。團隊媒合設計師、農業學者、景觀設計師、社會學家、環境工程師等前往全球各地的貧民窟,傳授農耕技巧,也協助他們動手蓋校舍、慈善廚房等,激發居民的潛能,一起讓環境變好,還有藝術家、攝影家來開設工作坊,挖掘當地孩童的天賦,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社區加入討論 確保符合需求「生活在貧民窟」並非把這些弱勢民眾視為受助者,而是把貧民窟當做社區轉型的場域,因此,比起單方面為他們蓋房子,團隊會開木工培訓班,設計師也會邀請居民參與討論。「生活在貧民窟」主任西維亞.奧拉齊(Silvia Orazi)說:「我們不想進來,『解決』手頭上的問題後離開,我們的理念在於與居民一起行動,確保改變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發生。」肯亞馬薩雷貧民窟(Mathare)有座「Why Not Junior Academy」學校,原本只有60名學生,卻因居民需求,多開設兩個幼兒園,學生也愈來愈多;2012年,「生活在貧民窟」發起計畫,協助改建這座校園,除了蓋廚房及實驗室、擴建校舍,還有新桌椅,目前可容納240名學生。另外,他們還興建了一條堤壩,保護校園免受河水氾濫所苦,這個改建計畫動員全社區民眾參與,團隊大多選用當地建材,例如柏木、竹子及土,盡量減少環境負擔。其中,校舍的廚房及桌椅,是由義大利設計師賈科莫.摩爾(Giacomo Moor)操刀,「『簡化』是我立即想到的詞」,摩爾分享,一聽到這個企畫,他就構想出實用、簡單且易於組裝的作品。不管是雙層床、長凳或書桌,都可以輕易操作,「確保居民能夠自主建造這些部件是關鍵」,摩爾只需要提供設計圖,並帶領民眾組裝一次,「你真的不需要複雜的材料,和精心製作的配件,才能創造出好的東西」。至於廚房則是個架在水泥平台的木建築,可保護其免受暴雨或洪水影響,每天可以烹煮多達300份餐食。食安問題嚴峻 闢農地又開課 「生活在貧民窟」發現,有些孩子下課後,常常在街上遊蕩,更有失學孩童、受虐婦女無處可去,因此團隊2019年決定在Why Not Junior Academy隔壁興建活動中心,不只有廣場可以打籃球,二層樓高的竹製建築,還能讓學生下課後來溫書,也提供無家可歸的弱勢民眾一個庇護所,約可容納50名兒童和25名婦女。食品安全也是貧民窟常見的問題,根據統計,約50%貧民窟的孩子因為營養不良,導致生長停滯;因此,「生活在貧民窟」發起「馬薩雷和科羅戈町(Korogocho)貧民窟食品安全計畫」,致力解決食安3個要素:城市農業、家庭經濟及環境,例如在馬薩雷開闢4個農地,總面積達2000平方公尺。除了農耕,「生活在貧民窟」還跟米蘭大學農業和畜牧學院合作,提供農業、畜牧業等專業課程,讓居民自己生產健康的食物。 前一篇文章 南韓太空總署今營運 拚躋身 5 大太空強權 下一篇文章 陸設 1.5 兆元大基金 扶植半導體產業 熱門新聞 01【悅讀人生】 與羊共舞2025.09.0502佛大、南華校長 回山禮拜星雲大師 2025.09.060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4-42025.09.0504【詩】追光者2025.09.0805達拉斯講堂跨宗教午餐會 祝願世界和平2025.09.0506無電照明 阿凡達夜光植物成真2025.09.0507白露養生潤肺防敏 保溼防晒多喝溫水2025.09.0508《僧事百講》英文版套書 叢林常識廣宣國際2025.09.0509巴西佛光人捐贈物資 慈善機構致謝2025.09.0610電動車到底安全嗎?2025.09.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美防長通話 董軍:「以台制華」必挫敗創意水果旅館 住進火龍果運動部揭牌 李洋領軍台灣體育開創新時代從受助到助人 小學善念循環柯文哲交保控冤獄抄家 北檢將提抗告為動物開路 人與自然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