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出軌列車。圖/取自「以蘇花公路即時路況為主的平台」臉書粉絲頁
【本報綜合報導】花蓮餘震不斷,山區頻頻出現落石,台鐵445次普悠瑪號前晚行經於秀林鄉時,於和平站南端擦撞到地震落石,導致第1車北邊兩軸出軌,車上146名乘客飽受驚嚇。台鐵公司表示,該區間非屬落石高風險路段,且與邊坡有台9線及鋼軌柵欄阻隔,未設落石告警系統。事故地點已於11日上午6時恢復雙線正常行車,由於尚有餘震,該區間列車一律以降速至時速60公里慢行。
台鐵企業工會表示,該地點早在5年前就曾發現落石,代表早已存在風險,由於花蓮餘震不斷,梅雨季又快來了,公司內人心惶惶,憂心下次沒這麼「幸運」,希望公司盡速提出計畫報告,旅客及員工的安全已不容分分秒秒輕忽。
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該路段未被列為高風險區,地震後已請台鐵公司增加邊坡評估路段;公路部分會加速推動蘇花公路安全計畫,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台鐵則說,將加強工程防護,同時盤點需一併加強路段。
花蓮強震後,台鐵公司董事長杜微曾分享,地震發生時,一列太魯閣號恰巧被落石告警系統擋在落石區外,立下大功,確保列車安全。不料時隔1周,一列普悠瑪號卻於和平站南擦撞落石,導致出軌,列車旁更還散落3塊落石,怵目驚心,所幸無人傷亡,昨清晨恢復通車。
工會祕書直言 事件嚴重性
台鐵勞工董事、台鐵企業工會祕書吳長智直言,這件事真的「滿嚴重」,該路段距離地震首日發現落石地點僅600公尺,照理說應也是風險範圍,且該地點在2019年夜間也曾發現落石,代表早已存在風險。儘管台鐵在非封閉與公路交界處都有做防護系統,但從幾年前的落石就可以得知,該防護高度不足以阻擋落石。
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主任鄭永祥表示,台灣地震日趨頻繁,加上氣候變遷等因素,路段風險狀態已與過去明顯不同,包括邊坡及地質脆弱度等都會比較明顯,環境變化可能使原本無風險路段轉變為高風險,台鐵應全面重新檢視東部各路段脆弱及風險程度。
學者籲台鐵 加強風險管理
鄭永祥表示,此次會發生列車撞擊落石,最大原因就出自台鐵「風險管理」,台鐵應趁機全面重新盤點餘震好發路段,掌握路線兩旁潛在風險。
台大土木工程學系交通工程組教授張學孔表示,過去在智慧鐵道規畫有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針對敏感邊坡可能產生的落石及移動,運用光纖、空間資訊系統建立偵測系統;二是當落石出現在軌道影響行車時,透過影像辨識、車上雷達、光達提出警告,讓列車提前因應。
交通學者、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認為,台鐵公司應加強風險預防,尤其是沿線沒裝偵測預警設備的路段,應加強空拍機及人工巡檢,並即時回報預警,以防落石造成車輛軌道毀損的高成本,甚至影響營運調度的損失及乘客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