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40 長明燈

文/星雲大師 |2024.04.07
286觀看次
字級
在信徒的心裡,希望點一盞燈,為人生帶來希望、光明。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在台灣的各個佛寺、神廟裡面,信徒都喜歡點「長明燈」;希望藉由在佛前點一盞長明燈,讓他可以永遠平安、永遠吉祥,永遠享受他的榮華富貴,就好像長明燈一樣,永遠不會熄滅的意思。

事實上,寺廟本身也鼓勵信徒每年來點長明燈;一盞燈,收個幾百塊錢,有的寺廟甚至可能會點上幾萬盞燈。但這對佛教的傳教人士來說,應該是矛盾的。大家經常跟信徒說,世間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都會面對老病死生,一切事物都會毀壞等等。既然如此,世間哪裡會有一個永恆不滅、常久不變、長明不熄的燈呢?

就是電力公司,有時候也會機械故障了、電器失靈了,電光也不會長明。就是一支蠟燭,點完了,就要換一支蠟燭,蠟燭也不會長明;所謂「油盡燈枯」,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實。

天暗了點燈,天亮了就熄燈;有、無,點燈、不點燈,都有個時限,都有一些過程。既然把人生講得那麼樣的苦難、殘缺,為什麼還有長明燈呢?所以,宗教裡面的傳教師,往往自己的言行都是互相牴觸的。很多的法理,有時候這樣說,有時候那樣說,不一定有準確的原則。

所謂長命富貴、長久不衰、長住永恆、長明不熄……這種道理,果真能讓人對人生產生積極的希望,也是很好;但是在人生苦短、人生無常裡,再點長明燈,不就是相互衝突了嗎?

我的意思是,在信徒的心裡,希望點一盞燈,為人生帶來希望、光明,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是不是今後各個宗教裡點的燈,我們不要叫它「長明燈」,把它改叫做「平安燈」或叫「光明燈」。這樣點燈的意義,對世間法,才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變成說的是一種,做的又是一種,在宗教裡面,經常都有這樣的矛盾。

比方,有的宗教講「神愛世人」,但他自己卻可以罵人;有的說佛法慈悲喜捨,但他自己慳貪吝嗇。言行不一致者,在宗教裡,比比皆是。

像在佛教裡,提倡知行合一、行解並重,提倡始終如一,所謂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平等法,為什麼在某些時候,要把一些道理做不當的二分法呢?

雖然這是一件小事,可是在宗教裡面,對信徒一面宣說厭世的人生,一面又叫他花錢來求長生不老,這不是自我欺瞞嗎?總得要學習言行一致吧。



初夜、中夜、後夜

在佛教的修行法門當中,有一個六波羅蜜,鼓勵修道的人要懂得「精進」,有四點意義: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

對於這樣詮釋「精進」的道理,確實鼓勵了很多佛教徒,他們在佛門裡實踐各種的苦行,從事各種的服務,為公益而做種種的犧牲奉獻;甚至有一些小市民也發心施茶施燈、修橋鋪路、救災恤貧等,這樣的善行美事,可以說多得不勝枚舉。但是也有一些人,把精進用錯了地方,或者過度的精進,也讓人不能理解。

舉例說,《佛遺教經》裡面,有這麼一段:「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這個意思是,鼓勵出家的比丘,白天要精勤的修習各種善法,到了初夜、後夜,也是一樣要精進用功,不可以荒廢;甚至中夜的時候,還要誦經來消除自己的煩惱,千萬不可以貪睡,不能讓時間空過,終致一事無成。

在印度,他們計算時間的方式是,白天分為三個時辰,叫做: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也有三個時段,叫做:初夜、中夜、後夜。所以「晝夜六時」,就是我們中國的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意思。

現在按照《佛遺教經》的說法,比丘白天一天的辛苦下來,到了晚上,中夜要誦經,初夜、後夜也不能休息,如此都沒有睡眠,能這樣生活嗎?我們從佛陀的傳記裡都知道,阿那律因為在一次佛陀講經的時候打瞌睡,佛陀呵斥他:「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發誓從此不睡覺,但也因為這樣的用功過度,最後導致眼睛失明。

佛陀在阿那律眼睛還沒有失明之前,也曾叫他修行要合乎中道,告訴他,適度的休息也是精進;就等於現在的人說:為了走更遠的路,必需要休息一下。

阿那律因為發誓不睡覺,以致肉眼瞎了以後,讓佛陀不得不苦心的教他另外的法門,終而獲得天眼通,也彌補了他用功修行的精進。所以,適當的睡眠也是精進,就像適當的休息也是精進一樣,不是一味的不顧及身體,所謂「盲修瞎練」,這也不合乎佛道,這樣的修行也不足取。

因此,對於「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這幾句話,我想當初在翻譯經典的時候,必然是有所筆誤之處。這就像唐三藏玄奘大師,當初也是在閱讀經典的時候,對於所譯的經文,覺得內容有些不盡明白之處,甚至對某些義理的說法有所疑問,所以才要親自到印度去探索佛陀的本懷。現在假如說有人看得懂梵文佛典的,是否也能針對這段經文,看當初翻譯的時候是否也有筆誤,可以來替他重新核對一下,我想這是有必要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