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普通人大約每秒三到五秒就會眨眼一次,且儘管我們因為眨眼而損失了高達百分之十的日常視覺輸入,但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眨眼了。
眨眼有幾個實際用途:它可以潤溼和清潔角膜表面,並可以反射性地保護眼睛免受快速接近的物體的傷害;某些情況下,眨眼次數出現變化,甚至可能預示著健康問題;以下就是會導致眨眼發生變化的一些潛在原因,以及可能代表的健康狀況:
眨眼次數減少,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之一;多巴胺是影響我們注意力和靈活性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多項實驗就發現,自發性眨眼的頻率,反映了我們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活躍性,多巴胺愈低,我們就會只關注於一件事上,眨眼的頻率就會愈少;而帕金森氏症特點之一,就是喪失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
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的患者,也可能因為角膜損傷,而導致眨眼頻率出現變化;除了帕金森氏症外,其他像是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也會讓正常的眨眼頻率變慢,運動員則可能因頭部受傷而導致眨眼頻率變慢。
而當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進行較困難任務時,像是在昏昏欲睡的情況下開車時,眨眼頻率則是會增加,這時候應先休息一下再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