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篇文章是否優美,在於整體結構的協調關係,不能全靠文字的特別表現,只要按照事理的邏輯,依賴理性的分析,就能清楚表達意思。
讀者有時雖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但這種印象有時也會「大逆轉」;如果一篇文章剛開始看起來嚴謹,後來發現四平八穩的,分數自然會提升,反而是剛開始太花俏、太想表現技巧,後來發現缺點很多,就很容易被扣分。
比如滿篇華麗的詞藻,卻沒有實際的內容,造成「喧賓奪主」的下場,不是很可惜嗎?法國雕塑家羅丹在塑好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的雕像後,自覺非常滿意,於是他一大早就把學生喊起床來看,幾乎每一雙睡眼看到巴爾扎克胸前交叉的一雙手,都興奮的讚美:「啊!這雙手……老師,真是太美妙了!」你知道羅丹怎麼做嗎?他毫不猶豫的拿起斧頭,把那雙手砍掉,因為他認為作品的光彩不能被任何一部分搶走,否則,只得犧牲局部來成全整體。
你了解其中深意嗎?
當然,文章中某個句子或語詞突出精采,能予人強烈的印象,並引起特別的關注;但所謂「紅花還須綠葉扶持」,精采的部分與全篇的關係就像「紅花」與「綠葉」的關係,沒有其他部分的渲染陪襯,突出的語詞也就不可能產生魅力了。
總之,寫作文就像蓋房子一樣,得先畫出建築圖樣,然後選用合適的材料,支架並修飾整棟房子,每一個部分都是相當重要,如果沒有出色的文字與恰如其分的事理(材料),又怎能結構出一篇壯麗、平衡的佳作(屋宇)?反之,就算材料有出人意料的表現,卻缺乏扎實的根基、梁柱,也會予人華而不實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