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寶林茶室食安事件,衛福部鎖定粿條為米酵菌酸的可能來源,台灣傳統粿條係以純米製作,但這次供應商製作東南亞風味粿條,除了純米,另添加玉米澱粉、番薯粉,玉米澱粉為最容易增生的毒素介質。中央研究院院士牟中原在臉書也提出類似論點,台灣人吃粿粉、粄條幾百年,沒出過問題,原因在於水煮或蒸的,相對安全,但馬來西亞炒粿條偏油,炒粿如又久放,就招來酵菌。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指出,產生米酵菌酸需符合三大要件,首先需有唐菖蒲伯克氏菌,且是中國大陸、東南亞、非洲等曾出現少數案例的特定亞種,這是土壤內的細菌,雖非頑強細菌,但毒素卻強;第二則是介質,該細菌必須附著在澱粉類、椰子等澱粉;第三為適合的溫度環境,二十二至三十三度的中性環境,且在食物輕微發酵的情況下。王必勝說,必須滿足以上三大條件才可能產生米酵菌酸,因此,案例稀少。
王必勝表示,本周預計召開專家會議,擬定幫米酵菌酸改名,改採音譯,如「邦克拉克酸」、「波克拉克酸」等,藉此避免汙名化,減少消費者恐慌。
台北市法務局昨邀遠百信義A13美食廣場「二房東」台灣大食代餐飲公司,以及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公司檢視責任險保單,確認大食代投保的公共意外責任險附加食品中毒保險條款,寶林茶室中毒事件被害人可獲理賠。新安東京聲明指出,食品中毒責任約定最高理賠限額為四千萬元,參考《消費者保護法》規定,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之損害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將啟動保險契約依保單條款進行後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