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舉辦第一屆「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得獎名單二十五日揭曉,共計五十位得獎人、涵蓋原住民九族及十八種語言。其中最特別是巴宰族人潘英傑與王潘美玉,分別以巴宰族語新詩參賽,獲得優選與佳作;但兩位作者強調,參賽不是為了得獎,而是要為族群發聲,使巴宰族能夠順利正名。
多位巴宰族人二十五日出席首屆「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頒獎典禮,希望政府協助巴宰族順利正名。圖/中央社
巴宰族文化協會理事長潘文輝表示,巴宰族是很早接受漢化的平埔族一族,原鄉主要在豐原岸里社、苗栗三義鯉魚潭與南投一帶,族人如今約五千餘人;二○○六年文化協會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申請巴宰族正名,至今還沒有結果。教育部指出,巴宰族語是瀕臨消失危機的原住民族語之一。
六十歲的潘英傑以「家園」,獲得新詩組優選,他說,台灣平埔族原住民中,只有巴宰族有語言流傳,而且是文字化的語言,有現在式與未來式,接近泰雅語系;中央研究院人類學者李壬癸還研究出巴宰族語字典,顯示其語言架構完整。
而另一位得獎者王潘美玉,現年七十五歲,是族裡第二代族語老師。王潘美玉表示,她更大心願是為巴宰族發聲。
首屆「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經過四個月徵稿與評選,分為新詩、散文、短篇小說、翻譯文學組,除巴宰族語外,海岸阿美語、澤敖利泰雅語、卓群布農語、德克達雅語及北排灣語等,均有作品得獎,這些作品未來將編輯成冊,以利原住民族語教學與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