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偏見】學會修單車 享受獨立自主

文/漢娜.羅斯 譯/張家綺 |2024.03.24
320觀看次
字級
自行車維修不該是男性專利,女性只要肯學,也可以一技在身。(示意圖) 圖/123RF
圖/木馬文化出版
唯獨學會基本的維修技巧,讓車輪可以繼續轉動,你才能真正享受自給自足和獨立自主的好處。(示意圖) 圖/123RF

文/漢娜.羅斯 譯/張家綺

單車廚房開設各種單車技能的教學研討會,不只是分享實用知識,更是挑戰什麼人才能踏入修車廠的觀感。



倫敦哈克尼區的單車廚房(Bike Kitchen)內,工具和自行車零件整齊陳列在牆面、懸掛於天花板,一面黑板上畫著一部自行車,標記出各個主要零件。這間非營利單車維修廠開放給任何想要修車、深入學習組裝單車、了解必備工具的人進門,藉此傳授知識、鼓勵自主獨立,同時也提供場地。這在一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內顯得格外重要,畢竟很多人住在小公寓,與室友分租空間,擁有一個專門作為單車維修廠的空間,可說是美夢成真。

來自加州的珍妮‧格瓦茲多斯基(Jenni Gwiazdowski)是倫敦單車廚房的創辦人,她說單車廚房的用意,是解密一部單車交到修車廠之後會激盪出什麼樣的魔法,她想要為大家「揭開神祕面紗」,了解維修廠內的運作,並鼓勵女性鼓起勇氣,放膽一試。單車廚房還開設各種單車技能的教學研討會,從變速乃至從零件組裝一部單車都有,觀念主要源自她在洛杉磯學會的某個類似構想,不只是分享實用知識,更是挑戰什麼人才能踏入修車廠的觀感。

單車廚房的女技師人數超越大多數修車廠,但珍妮很清楚這種性別偏見。接受自行車技師課程訓練時,她是全班唯一的女性。儘管瑪麗亞‧瓦德的《女士自行車手冊》於將近一百二十五年前出版,自行車維修廠如今仍然是男性的天下。工具棚內的性別政治需要徹底整修,可是現代社會仍流行一種普遍認知,那就是女性對維修興致缺缺,而男性則應該天生就擅長使用鐵鎚、扳手。

二○一五年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指出,這或許可以追溯回童年發展,人們透過行銷和其他社會影響力,鼓勵男孩玩組裝搭建的玩具,抑或複雜的拼圖遊戲,進而培養出理工科系非常關鍵的「空間推理」及認知技能,因而合理化技術和機械概念是男生主要領域的概念,這更是理工科學產業中女性人數較少的主因之一,單車維修廠也是。

珍妮並沒有因此望之卻步,不敢踏入刻板印象中屬於男性的行業,「鐵了心」一定要讓她的開放式維修廠運作成功。她的第一個維修導師是女性,名為泰瑞莎的美國原住民。泰瑞莎曾在倫敦的單車維修廠工作數十載,並在該產業獲得傳奇地位。她親自指導珍妮開設維修廠,熱心協助這名昔日學生創業成功。

修車課程意義非凡

七年前單車廚房甫開幕時,幾乎沒有女性光顧維修廠,可是現在不同了,部分原因歸功於兩個月舉辦一次的女性及多元性別之夜。珍妮開課時就有自知之明,參加者會是最沒自信、沒能力、不願參加其他課程的族群。女性可能對於加入七成五(也許甚至更多)都是男性的單車俱樂部非常反感,而在踏進刻板印象中皆為男性的修車廠環境的那一刻,許多女性恐怕也有類似感受。我參加單車廚房其中一堂課時,約莫全員十人擠在狹小的維修廠空間,向珍妮學習保養車鏈的技巧。在她的帶領之下,學生循序漸進,慢慢熟悉車鏈和對應零件,接著她鼓勵大家盡量發問,並說發問者不必顧慮自己是菜鳥。

珍妮希望她的課程是一扇「後門」,是一種能讓女性感到自在的學習門路,並且帶領她們進入狀似門扉緊閉的修車廠或陌生環境。課程的用意是「擺脫修車不是女性該做的事的老舊觀念」,即使是修補破胎都可以跳脫舒適圈。在這個安全、又不會有人對你妄下論斷的空間,就算認為卡帶是一種欣賞音樂的懷舊工具,也不會有人嘲笑你。

課程涵蓋自行車保養、維持單車良好狀態等必備常識,正如瑪麗亞‧瓦德所言,唯獨學會基本的維修技巧,讓車輪可以繼續轉動,你才能真正享受自給自足和獨立自主的好處,這也比每次單車一出問題就得送去修車廠來得省錢。

單車廚房課程的男女人數落差如今不那麼大了。在這個仍有太多人覺得自己不「適合」單車的世界,可說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好事。

(摘自《踩動世界的女人》,木馬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漢娜‧羅斯(Hannah Ross)

任職於倫敦一家獨立出版社,不需要為其他作者或自己堆砌文字時,她通常都在單車上度過。

她是單車俱樂部的會員,也在慈善機構擔任義工,教導女性難民騎單車。只要時間許可,她就會打包單車坐墊袋、騎車上路。現在的她認為除非有騎乘單車,否則都不算旅行。要是可以選擇,與其去其他地方,漢娜寧可(緩慢地)騎車上山,並且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她「真的」很需要的某一部新單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