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危機效應 今年石油恐供不應求

 |2024.03.16
311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國際能源署(IEA)14日警告,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可能擴增,供應則可能隨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持續減產而降低,使全年供不應求。消息傳來,油價連續第2天上漲。

IEA上修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成長,最新估計是每日石油需求比2023年增加11萬桶,增至每日130萬桶。上修油需預測,反映美國石化工業對乙烷的需求展望轉強,以及行駛紅海商船為避免遇襲繞道、推升了燃料需求。對照下,IEA原先預估今年油需每日120萬桶。

IEA指出,在OPEC+自願減產措施持續一整年的情況下,2024全年油市可能供不應求,與IEA原先預料將供過於求的情況相反。但IEA油市部門主管波索尼(Toril Bosoni)表示,下半年油市仍可能供過於求,「視OPEC+何時結束減產、幅度多大、步調多快而定」。

今年來,原油價格走高,但不脫狹幅震盪格局,反映在OPEC+減產的同時,其他產油國仍提高產量,而且中國大陸需求顧慮揮之不去。IEA表示,主要國家央行釋出貨幣政策轉「鴿」訊息,指向經濟將脫疲翻醒,將助長石油需求。不過,中國大陸經濟數據疲態百出,仍是一大顧慮。

全球石油貿易 走向區域化

布蘭特原油5月期貨14日漲0.7%,報每桶84.65美元(約新台幣2676元),是6周來最高盤中價位。西德州中級原油(WTI)4月期貨同步攀升0.8%,報每桶80.38美元(約新台幣2541元)。

此外,隨著紅海地區的武裝攻擊愈演愈烈和運費扶搖直上,各國石油買家就近取得石油供應的吸引力愈來愈高,正導致全球油市走向「區域化」。

彭博資訊報導,蘇伊士運河的油輪運輸量下滑,正在開始引發石油貿易的分裂:以大西洋盆地為中心、包括北海和地中海在內的貿易區,以及涵蓋波斯灣、印度洋及東亞的另一個貿易區。這些地區之間雖仍有原油運輸──主要是透過繞道非洲南端的航線,但近來的購買模式顯示其間的原油貿易已經斷開。

貿易商表示,在歐洲各地,一些煉油廠已停止購買伊拉克巴斯拉原油,來自歐陸的買家則正搶購北海、南美洲國家蓋亞那的石油。在亞洲,阿布達比Murban原油需求暴增,但從哈薩克輸往亞洲的原油卻大幅下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