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若利韋一九○五年生於法國巴黎。雙親一是畫家一是鋼琴家,藝術世家看似奠定了他走藝術道路的基礎;可是在雙親的鼓勵下,他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母親是若利韋的音樂啟蒙老師,他隨後學習大提琴和作曲。十三歲創作了一首《蠻族浪漫曲》,十五歲就開始構思一部芭蕾舞劇。巴黎的一位男修道院院長對他的才華非常賞識,帶領他進入唱詩班,並指導他管風琴及和聲。
若利韋早期的一些作品包括鋼琴小品,明顯受了法國主流的德彪西和拉維爾等人的影響。當他正式接受作曲訓練之後,風格上有了顯著改變。一九二七年出席勳伯格的十二音技法音樂會,無調性概念引導了他當時的音樂創作。又幾年後當他聽到音樂家萬雷茲的作品,大感讚賞,經過朋友介紹,正式成為萬雷茲的學生。一九三○年代,他開始以革新的手法創作,他運用音群概念及新穎的樂器分配方式,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音樂效果。此外,他也提升了打擊樂器的地位,成為主流的運用。
若利韋經常爭取機會旅遊,將他在各地的見聞融入音樂創作之中。他曾經遊歷埃及、中東、非洲及亞洲,將這些國家的音樂特質融合於他本身的法國傳統之中,創作出獨特的音樂色彩。
若利韋創作大量室內樂、聲樂曲、管弦樂等,同時也創作吉他獨奏曲、大合唱、獨唱和組曲。年輕時對表演藝術的偏愛,促使他創作了第一部芭蕾舞劇,同時也激發他對歌劇的熱愛,甚至擔任了歌劇表演的音樂總監。
一九五○至六○年代,若利韋為各種樂器寫協奏曲,其中包括長笛、小提琴、豎琴、大提琴等,較為引人注目的《小號協奏曲》中,他採用了爵士樂技巧,還運用了十四件打擊樂器,是較少數的創新方式。
他曾經多次巡迴歐美兩大洲主持講座、教學與指揮樂隊。也曾經擔任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授、法國歌劇音樂指導,並且獲得巴黎城市頒發的大獎。一九七四年若利韋逝世於巴黎,留下未完成的歌劇《Le soldat incon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