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佛光山信徒香會開示

文/星雲大師 |2024.03.08
963觀看次
字級
1991年佛光山信徒香會,信眾穿著各具特色的服裝,於大雄寶殿前齊聚一堂,會場充滿朝氣。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人間生活的佛教

佛光山信徒香會開示(一)

時間:1989年3月4日 地點:佛光山

編按: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是佛光山信徒香會,也是紀念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出家的日子。1974年9月7日,佛光山首次舉辦信徒會員大會,後更名為「信徒香會」。

星雲大師曾述及「信徒香會」的意義:「佛門倫理的加強、信心教育的增進、禮儀傳授的周到、喜捨功德的普及、佛法接心的相應、大眾溝通的聯誼、修持考功的測驗、生活忍耐的訓練。」並責成徒眾以解門與行門等多元活動,接引老中青三代信徒回山參加香會,讓信仰得以延續、傳承。

2024年佛光山信徒香會即將於3月10日舉行,特別選錄星雲大師早期為大眾的開示,期能透過大師的智慧法語,開啟世人心燈,增進人生的幸福安樂。



各位法師、護法信徒,晚安!

今天是信徒香會,由於過去參加香會的人數太多,所以今年改成三梯次。雖然是三梯次,參加的人還是很多,足見各位的虔誠,是為了佛法、平安、歡喜而來,如維摩詰居士所說,是為佛法而來,非為床鋪而來。現在傳授四點佛法給各位:

本山推行人間佛教,冀使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夠幸福、美滿,此乃創建佛光山的精神、宗旨。

什麼是人間生活的佛教呢?



第一、有物質的生活,也要有精神的生活:你們除了追求食衣住行等物質生活的充裕外,在世間還要有精神的生活。什麼是精神的生活呢?如彼此尊重、精神愉快、有信仰、有智慧等。

第二、有心外的生活,也要有心內的生活:所謂「心外的生活」,如到外面看電影、旅遊、尋友等皆是。人除了需要心外的生活,心內的生活也不可缺乏。什麼是「心內的生活」呢?你心內有慈悲、有般若智慧、有忍耐、安詳、自在、法喜、禪悅,這就是心內的生活。當生活能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內心便能安住在遠離煩惱的法喜禪悅之中。

第三、有群居的生活,也要有獨處的生活:所謂「群居的生活」,乃與家族眷屬、朋友相處在一起,或者參加社團,彼此接觸往來,就叫做「群居的生活」。當群居的生活不缺少時,也要有獨居的生活。什麼是「獨居的生活」?如打坐五分鐘、靜修念佛,又或者一星期中有半天、一個月裡有兩日,或一年中有半個月的時間,在一個地方靜靜的生活,都叫做「獨居的生活」。

第四、有擁有的生活,也要有空無的生活:有金錢物質為擁有的生活,更要有空無的生活。什麼是「空無的生活」?虛空中所有的一切均屬於我,但我也能放下。要如何才能擁有?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學佛的人,應包容一切。

所以,如何過佛教的生活呢?



第一、有物質的生活,也要有精神的生活。

第二、有心外的生活,也要有心內的生活。

第三、有群居的生活,也要有獨處的生活。

第四、有擁有的生活,也要有空無的生活。



除了這四點之外,今年的活動還有什麼呢?

一、中秋節後,舉辦南北行腳托鉢法會。

二、暑假期間,舉行短期出家及教師夏令營。

三、11月舉辦印度朝聖。

四、應中國佛教協會邀請,三月底到大陸弘法。

大陸同胞的生活困苦,我們想以佛法滋潤他們的精神生活,但對岸的政策,是不准許於寺院外弘法宣教的。由於中國佛教協會經常邀我到大陸,我便提出希望能像台灣一樣,可以在公共處所宣揚佛法的條件下才去,沒想到他們一口答應,且安排信徒呈獻供養,以敦煌舞來禮讚佛陀。

此行將到北京、復旦大學做專題講演,文學界將安排座談會,冀望此行,能把佛法帶到大陸的社會、大學及文學界中。另外,除了弘法,還要「布施結緣」。四十幾年來,大陸長期陷於貧苦窮困中,希望台灣的信徒秉持為教的熱心,慷慨解囊,給予大陸同胞經濟上的幫助。

我們將在《普門》與《覺世》刊登大陸之行的盛況,在今天消災延壽的普佛法會中,相信諸佛菩薩一定保佑大家消災延壽。在此祈求佛陀加被各位,在生活中幸福平安。大家保重,阿彌陀佛!



信仰的財富

佛光山信徒香會開示(二) 

時間:1989年3月7日

地點:佛光山

本山為了一年一度的信徒香會,因為人數太多,食宿方面諸多不便,經過開會,決定分為幾梯次舉行,今天已是第三梯次了,很高興遇到普門寺信徒告訴我,他說:回山不只是參加信徒香會而已,是來修苦行的。

我問:怎麼說呢?他這次回來是要討個不好的地方睡,是為佛法、修苦行而來,非為床座而來。

今天就以四句佛法傳授給各位:



第一、求色身的延壽,更求慧命的永恆:過去信佛拜佛只求身體的健康長壽,今日信仰進步了,更求慧命的永恆。

第二、求佛祖的感應,更求內心的體驗:昔日拜佛、念佛、誦經,求菩薩賜靈感給我,今日信仰進步了,不只求菩薩給我靈感,更求內心的體驗,如小孩長大了不再依靠父母,今求念佛、布施、朝山等內心的感應──我現在要比過去忍耐、滿足、歡喜、慈悲、安定,那就是內心的體驗。

第三、求世間的財富,更求佛法的聖財:過去求世間的財富,如金錢、證券、房地產等等,愈多愈好。今日信仰進步了,更要求佛法的聖財。所謂「聖財」,如禪定、智慧等佛法真理,是我們的財富;慚愧、懺悔是我們的財富;聽聞佛法是我們的財富。今後不管世間的財富多寡,都要求佛法的聖財,更加增上。

第四、求世俗的欲樂,更求內心的法喜:在人間,不能只想追求金錢、愛情、名位等物質的快樂,更要求內心的和諧、寧靜。內心覺得滿足、快樂,才能享受佛法帶來的法喜與寧靜。

綜合上述,我們不但──



第一、求色身的延壽,更求慧命的永恆;

第二、求佛祖的感應,更求內心的體驗;

第三、求世間的財富,更求佛法的聖財;

第四、求世俗的欲樂,更求內心的法喜。



以上四點提供給各位護法信徒,希望大家都能提高信仰的財富。

現在外面的天氣很冷冽,但各位的內心很溫暖;外面的天色很暗,但各位的心地,因佛法的照亮而光明起來。待會兒灑淨,將以甘露法水洗淨我們的身心,祈求三寶加被大家平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