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健原、吳書香
有一次,白居易想要去參訪仰慕的鳥窠禪師,幾次登門請益,都不得其門而入。終於有一次如願以償,鳥窠禪師見了他。
白居易見到禪師,首先就問:「請問禪師,佛法宗要為何?請道一語開示。」
禪師毫不思索地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禪師說完後,白居易卻十分失望,心想:道行如此高深的禪師,竟然只是回了這麼一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頗不以為然,便說:「只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連三歲的孩童也懂啊!」
禪師聽後,便回他說:「三歲孩童雖曉知,八十老翁行不得!」這意思是說,如果只是懂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做到。
佛典中教導人們斷惡修善的方法,即「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這是觀察心中貪嗔痴所產生的煩惱與惡行,已經產生的就讓它斷除,並不再升起,也不再去造作。
心中已經有好的善念與德行就持續維持,同時積極培養更多善念與善行。這便是佛陀教導的「四正勤」的修行精進方法。
案《孟子》:「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是說西施容貌雖然美麗,如果身上沾染了許多汙穢,人人見了也會掩著鼻子避開;反過來說,雖然有人容貌醜惡,如果能齋戒沐浴,也就是能摒除內在私欲,潔身自重,便可以去祭祀上天了。這是警戒人們要心存善念,惡人除了指外相,也是勉勵人們不要因為過去的惡而自暴自棄,只要能夠懸崖勒馬,洗面革心,還是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本文摘自柿子文化出版《連皇帝都在看的善惡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