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記得在我小學時期,課堂上的學習氣氛頗沉悶,老師並不鼓勵發言,即使有些同學提問,也僅止於很表層的名詞解釋,再多問深入一些,老師就會回應:「這個問題下課討論,我們還有很多進度要趕。」「趕教學進度」似乎是每個老師的共同壓力,也成為很多中止討論的理由。小時候只覺得這樣的上課方式壓力好大,每學一個新概念,就被開啟了一扇求知之門,卻還沒來得及理解徹底就被迫停止,看似在校學了很多知識,卻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現在,常常跟著孩子上山下海,這類課外行程不乏由專業講師帶領,活生生的知識寶庫跟著走,又沒有進度壓力,這下大家總可以問個徹底了吧?這時卻發現,很多人的提問是自動終止的,特別是成年人,在問完「這是什麼?」之後,就不再追問了!
把老師當成網路搜索器,找到名詞解釋、背景描述後,便無法再激發更多學習動機;而一路跟著我們同行的孩子們,在這樣的提問過程中,學習到的就是有限的學習方式,甚至誤認為這樣的提問模式就是「主動學習」了。
在缺乏練習又無日常示範的情況下,難怪很多孩子進入大學階段,不能再倚靠老師單方面授課,要自己挖掘「知識坑」,再自己找解答填滿坑洞,整個過程都必須自問自答時,才發現過去十多年的學習經歷,並沒有學到挖坑的能力。
常言道:「真理愈辯愈明」,紮實的知識便是藉由不斷地提問、解釋、討論、挖掘而建構出某個概念知識的核心意涵,其中還包括實際將知識應用於生活中。可別小看實作練習,真正的學問核心都是靠著一次次實驗──尤其是失敗的實驗──慢慢取得的。每每當我進入新領域學習時,最喜歡的就是被別人問問題,有時候能被問到「大哉問」,我更是如獲至寶,認真的尋找資料、用心回答。
當很多師長苦於不知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時,我都會想到自己這樣的求學歷程──樂於自己挖坑。樂於被人發問挑戰,這就是求知最大的動機與熱情。求知的目的向來不在於能獲得什麼,而是求知的過程就是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