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人物圖譜》公孫勝

◎吳桃源(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教師) |2008.06.23
3538觀看次
字級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孔明「多智而近妖」,若以此標準看梁山兩位軍師吳用與公孫勝,顯然前者「智」不及孔明,而後者「妖」則又太過。幸而在《水滸》中,公孫勝也僅止於「畫符作法」之能事。

如果以第十五回中的「雙丫髻、短褐袍、古銅劍、多耳麻鞋、鱉殼扇子」的特徵來看公孫勝,似乎與畫家筆下「一披髮赤足道人,手持符棍(或寶劍),施以神火,驅退小鬼」這一幕大不相同。

不過陳洪綬以「公孫收妖圖」的生動情節,加強了視覺效果,反成令人難忘的畫面,顯然比《水滸》作者筆下的公孫勝略勝一籌。

公孫勝外號「入雲龍」,一上場即有呼風喚雨、騰雲駕霧之本領。在《水滸》中,確實運用到這些本事的地方有:祭風燒官船(十九回)、以五雷天罡正法救宋江、仗劍治怪獸並破高廉神兵(五十四回)、以八陣圖鬥混世魔王樊瑞(六十回)、以陰雲黑霧治張清的飛石術(七十回)、主持超度亡靈(七十一回)、祭風火攻高太尉戰船(七十九回)、寶劍退遼軍妖法(八十六回)、古劍破喬道清妖術(九十六回)、神火剋馬靈金磚法(九十九回)、作法取涼風(一○五回)、唸咒捉李助(一○九回)等,至少十多次。

以此來看,「法師」公孫勝與「軍師」吳用的角色基本上是不衝突的。

不過若翻開宋末元初龔聖與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其實並沒有公孫勝這個人,顯然他是在《水滸》成書的漫長過程(由宋至明)中,逐漸後加的角色。而這樣一個道士法師竟然一上場就建議晁蓋進行劫取生辰綱的計畫,如此貪財是為何?如果不是小說作者的突發奇想,就是意有所指地反映當時的價值觀,一個國家失控、上下紊亂的社會,誰都可以巧取豪奪。

不過仔細觀察公孫勝跟隨晁蓋、吳用劫取生辰綱上梁山後,反將財富賜與眾頭目與嘍囉,似乎目的又不是為了錢,應是為了取得個人或群體認同的生存空間。有了梁山,一切好辦。

這也是很多《水滸》專家最為質疑的一點,既然公孫勝法術一流,無論上山修行或浪跡天涯,都不須有人作伴,頂多收個徒弟傳傳法術即可,何必大費周章地投靠梁山取得一席之地?

果真如此的話,無法想像梁山集團沒有公孫勝,所面對的妖術戰要如何打?顯然只有一敗塗地了。

因此雖然以公孫勝的法術可以獨來獨往,畢竟《水滸》後加的許多情節都不能沒有他,看看公孫勝祭出十多次風火雲霧之本領,宋江得以安然打敗官府、降服高廉、殺退遼軍、擊斃田虎、征剿王慶,不僅增加《水滸傳》的傳奇色彩,也值得與《西遊記》的怪力亂神相較。尤其是介紹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那一段最為有趣(五十三回),完全岔離了《水滸》主題,卻也拜公孫勝之賜,才能令人眼睛一亮,看到《水滸》中的神話色彩。

此外,公孫勝最後的離去亦值得一談。宋江攻遼時,公孫勝與之同往羅真人處參拜,羅真人告知宋江切勿久戀富貴,並要求奏凱還京時,讓徒弟公孫勝離去。後果然在一百一十回未攻方臘前,公孫勝辭別宋江,全身而退。由此觀之,公孫勝這個角色純屬虛構。因宋江參與的眾多征戰中,唯有方臘一役屬史實,要是果真讓公孫勝待到方臘之戰,一百零八條好漢怎麼可能只剩二十七人(受封者)?

從《水滸》作者安排公孫勝從貪財上場到繼承師業而別,可知這是一個牽強附會的角色,來去的理由都和梁山所謂的替天行道沒什麼關係,自然也就沒有說服力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