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導致憂鬱 逾3成青年離不開社群

 |2024.02.19
370觀看次
字級
董氏基金會引述研究顯示,青少年發佈自拍照並獲得「讚」時,他們會感受到社會的認可和更高的自信;反之,缺乏「讚」可能會導致不被接受的感覺。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現代人生活離不開社群,董氏基金會表示,青少年有時非常在意上傳網路後其他人給予的反應,不斷查看按讚數、留言,若身邊師長沒有適時引導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建議透過5種方式,給予正向回饋,幫助青少年建立自我價值感。

社群平台琳瑯滿目,從臉書、IG、X(前推特),甚至最近興起的社交平台「Threads」,受到許多青少年的青睞。若青少年為了獲取更多認可,將自拍照過度修飾、美化,不斷查看按讚數、留言,父母需留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導他們安全地使用社群。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青少年會透過外在形象打扮來襯托自己的價值,把自己塑造的很好看再放到社群媒體,藉由網路社群來面對群眾,在網路上沒有獲得預期的讚美、按讚數,可能會產生負面感受,另一方面也可能會產生攻擊心態,批評或是批判別人放的生活美照。

根據外國媒體《MedicalNewsTODAY》的文章也指出,自拍照可能影響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並引起對「讚」的過度關注;根據2022年的一項調查,28%的8至18歲女孩會將照片美化、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後才發佈。

董氏基金會引述研究顯示,青少年發佈自拍照並獲得「讚」時,他們會感受到社會的認可和更高的自信;反之,缺乏「讚」可能會導致不被接受的感覺。95%的13至17歲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超過3成的青少年表示他們「幾乎一直」在使用社群媒體,最常衍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憂鬱、焦慮和成癮。

董旭英說,利用網路功能展示個人優點,是人際溝通的一種正向表達,建議父母或師長,發現青少年花太多時間修整照片、非常在意上傳後其他人給予的反應時,可試著和他們溝通,討論這個行為會得到哪些快樂,從根源的動機來引導他們,除了外表還有很多方式可以獲得自我價值。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群發佈自拍照可能會影響青少年自尊和心理健康,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使用網路與手機的習慣,因此建議父母可以透過5個方式引導家中青少年。

1.「傾聽感受」:鼓勵青少年表達對自拍和社群媒體的想法和感受

2.「討論安危」:社群網路潛在危險、如何安全的使用

3.「建立習慣」:設定螢幕使用時間、隱私及界線,培養健康使用網路社群習慣

4.「擁抱真實」:讓青少年瞭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完美不代表不好,勇敢做自己不依賴濾鏡

5.「以身作則」:成為孩子使用社群網路時的學習對象

葉雅馨表示,社群網路改變了青少年與他人及世界互動的方式,但網路世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自拍照片一發佈就永久留存,即便刪除也不會真的消失,很難控制是否會被他人不當使用,讓自己陷入被陌生人關注或網路霸凌的潛在風險,呼籲父母適時給予家中孩子正確的觀念引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