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公園獸籠前,展示陳澄波〈嘉義公園一景〉複製畫。圖∕記者江俊亮
陳澄波畫作〈嘉義公園一景〉中的獸籠,在台灣光復後,改建為圓形尖頂,目前已無飼養動物。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哇!這就是猴子!」嘉義公園獸籠前,展示陳澄波90年前畫作〈嘉義公園一景〉複製畫,讓觀畫者彷彿進入畫中,聽到獸籠前小女孩興奮的叫聲;如今獸籠仍在,但已無飼養動物,且改建為圓形尖頂,兩相比較,仍可感受當年的時髦。
嘉義知名畫家陳澄波,出生於日本明治28年(1895年),也就是日本領台那一年,他是第一位以西畫入選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帝展)的台灣人。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陳澄波擔任協商的「和平使」,竟成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
陳澄波自日本留學返台後,在台灣四處寫生,他寫生最多的地方是故鄉嘉義,光是現存以「嘉義公園」為主題的畫作就有9幅。嘉義公園創立於明治43年(1910年),百餘年來,是嘉義人散步、遊憩的好地方。
〈嘉義公園一景〉是陳澄波1934年的畫作,畫中有2名大人、2名小孩隔著欄杆觀看獸籠裡的猴子,中間戴帽子的男子,穿著時髦,姿態悠閒;左邊戴帽子的小女孩,似乎難掩興奮;右邊一對母女,也是好奇地駐足觀賞,很可能是一家人。
當時的獸籠鐵條是上白色油漆,鐵條與鐵條間安裝有透明玻璃。台灣光復後,這座獸籠改建為圓形尖頂,曾飼養過孔雀等珍禽,是許多嘉義人的記憶。獸籠前展示陳澄波〈嘉義公園一景〉複製畫,今昔對照,可見嘉義公園百年來的變遷。
數年前,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將上百幅陳澄波畫作透過X光檢測,發現其中有22幅畫的底層另有畫作,〈嘉義公園一景〉即是其中一幅,原畫下藏「雙裸女圖」,據推測是陳澄波留學日本時課堂習作所畫。
有專家認為,陳澄波將日本習作帶回台灣後,可能因為當時台灣民風保守,因此後來以風景畫加以覆蓋;也有專家認為,陳澄波家中並不富裕,因此有可能將畫過的畫布拿出來再畫,才會形成「畫中有畫」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