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高雄港建港計畫、竣工集《打狗築港計畫一班》、《打狗築港》。圖/南島濤
文/南島濤
建築類圖書是我喜歡的書類之一,對建築閱讀感興趣源自父親的書架,父親書房裡除了專業的工業類、法規類書籍外,就屬各式建築書籍最豐,從東方到西方、新建築與古建築、建築工法、結構力學及各式建築個案不一而足。
而喜歡逛古建築,大概是深受父親「寓教於樂」陶養而成,自幼全家無論出遊何地,必定會莫名地「順路」抵達一些並不順路的經典建築。
家人都知曉細品雋永建築,對於父親而言是旅行裡最重要的享受,每當「順路」時刻到來,全家只能陪著父親東逛西看,並聆聽著如優良教師般盡心教導、品評建築裡的理性結構與感性內涵,同時佯裝沒看出父親正對我們「寓教於樂」,不過日子久了,我們也就樂在其中。
早年家裡從事製造業,後因某一投資與營造業有著部分關係而涉足營造業,並在內政部放寬營造業資格前、三十多年前便取得甲級營造資格。
建築營造雖說是父親興趣所在,但比起本業卻經常讓他勞心,尤其若干數度流標的公共建設,偶在公部門友人請託下,參與一些可能國際時局稍有變化即面臨虧損的工程,這些工程大多使用特殊技術工法並且仰賴進口物料,一旦匯率及原物料價格波動便損益難平,此外許多工程以外複雜的人際因素皆令人困擾,在承攬高鐵基建、某公共建設過程中,都令旁觀的我為父親感到不捨,更對營造業望之卻步。
前年夏,某日陪父親巡視工地後,在車上父親又再度詢問了參與營造意願,我搖搖頭,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討論無數次了,二十多年來父子倆對於這個問答總是簡短。這天,我預定要至一殯弔喪,眼看公祭時間有點近了,只好學著父親強拉我們看建築的邏輯:「可以順路送我去一殯嗎?我想去看一個人。」
「送人最後一程不能遲到,告別式幾點開始?老師?朋友?」「怎麼說,是沒見過面的人,很年輕,也不知是怎麼走的,只是我常看他的臉書,覺得像是朋友……。」
到了一殯,我換上黑西裝,正繫著黑領帶時,忽然覺得自己太唐突了,一個陌生人有什麼立場來弔唁?父親看出我的猶豫,對我說:「這沒什麼,大方一點,喪禮不擋人弔喪,去吧!你如果覺得尷尬,我陪你一起去拈香。」在一陣沉默後,對父親說:「這樣太冒昧了,我在車上誦〈往生咒〉回向予往生者好了。」
就這樣,在車上待了半小時後離開,當座車駛離一殯時,父親彷彿得到了某種啟示,重新延續著先前營建的話題淡淡地說道:「談了這麼多年我也了解你的想法,建築營造是責任重大的工作,我一直認為你可以勝任……人生無常,只要不妨礙他人,過得開心、一切知足就好,我以後不再問營建的事了。」
做事果斷的父親這樣回答,我知道他是下了決定,我望著窗外一殯弔唁的人逐漸變多,向遠方這位彷彿認識的亡者合十道別、感謝。
後記:
上圖是日治時期高雄港建港計畫、竣工集《打狗築港計畫一班》、《打狗築港》。國際上重要公共建設,尤其是港口,從計畫到竣工,依例會出版計畫書、竣工集,這兩種出版除了為工程自企畫至完成之實錄外,書中詳盡的圖紙及豐富的竣工原始樣貌照片,亦是參與工程單位、人員的責任歸屬之法律必要自保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