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許多民眾自認健康亮紅燈,看過不同醫師、藥愈吃愈多依舊沒改善,建議不妨找台灣最近才出現的「生活形態醫學」醫師來協助。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孟修拿自己實驗,日前發表成果,他建議從飲食、身體活動、睡眠、壓力管理、正向社會連結、避免危害性物質,六個方向來改善健康。
蔡孟修行醫十年,體重增加了十五公斤,去年開始研究台灣醫界還沒推廣的生活型態醫學,借助科技與生活型態改變,半年減重八公斤(約體重的百分之十)後,前往美國研習,成為台灣首名生活型態醫學會認證醫師,並擔任剛成立的台灣生活型態醫學會祕書長,目前全台投入相關領域的醫師有六十人。
蔡孟修提醒經常覺得自己有病、全身不對勁的民眾,不要到處找醫生開藥吃,應該想想除了吃藥,還有哪些自己能做的?對自己沒把握的人可以找生活型態醫師協助。
他說,三高患者常藥愈吃愈多,血壓血脂血糖都降不下來,調整生活方式,養成新習慣後原有藥物減少,三高反而明顯改善。
蔡孟修說,生活型態醫學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用日常生活習慣,來幫助自己健康,將生活改變視為治療和逆轉疾病的首要和最重要治療,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
民眾可用下列方式實踐生活型態醫學:
一、優先選擇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二、避免久坐及適度運動,如步行、騎自行車、游泳或瑜伽。建議逐步達到每周一百五十分鐘中度或七十五分鐘費力運動。
三、確保每晚足夠睡眠,通常成年人睡七至九小時。
四、學習深呼吸、冥想、瑜伽或放鬆應對壓力方法。
五、戒菸、限制酒精,減少接觸有害化學品汙染物。
六、建立良好社會支持網絡,親友保持緊密聯繫,積極社會互動有助心理健康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