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史博「跨‧1624:世界島台灣」展 呈現海洋台灣磅礡氣勢

曹麗蕙 |2024.02.02
607觀看次
字級
「跨‧1624:世界島台灣」國際特展,以近500坪的空間呈現海洋台灣的磅礡氣勢。展場以「海洋」、「航線」為核心設計元素。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南報導】台灣歷史博物館國際大展「跨‧1624:世界島台灣」,今(2日)於台南盛大開幕,集結日本、荷蘭、台灣等近20所國內外代表性館舍,展出百餘件精品,企圖以台灣為中心,翻轉過去以中原史觀及殖民論述的刻板印象。尤其展場以「海洋」、「航線」為核心設計元素,用近500坪的空間呈現海洋台灣的磅礡氣勢,並藉由沉浸式體驗、AR「海怪濾鏡」、AI人像生成等,讓民眾彷彿徜徉在400年前的時空之中,展期至6月30日。

台史博「跨‧1624:世界島台灣」展場一隅。圖/記者曹麗蕙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這次台史博以國家級博物館的角色策畫「跨·1624:世界島台灣」,展現的不只是台南400,而是台灣400,更重要的讓大家看見台灣與世界的相遇。

史哲指出,台灣擁有最自由、成熟的環境,每一次的反思,都讓我們更成熟、理性的去看待那個台灣與世界相遇的時刻,這次展覽的「跨·1624」更代表的是跨年代、跨史觀,期盼以此連結國際的策展,改變大家過去曾經單一觀點看台灣的視角,而以「世界的台灣」重新看見台灣的發展,相信大家會發現「我們將不只以現在作為世界的一員為榮,其實在400年前,我們就是世界的一員」。

全球唯一寫實描繪17世紀西拉雅人形貌細節的西方早期油畫〈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宣講及施洗圖〉。圖/文化部提供

「1624年只是一個切入的時間點」策展人石文誠指出,展覽是透過跨越、超越、翻轉1624,從16、17世紀豐富的海洋和文化歷史,去看台灣早期和世界的連結是什麼,若世界第一波全球化是大航海時代,1624或許是標識台灣進入到全球化的第一個時間點。

風靡歐洲的日本南蠻漆器。圖/文化部提供

日本重要美術品〈南蠻人来朝圖〉,是超過640公分巨幅屏風。圖/文化部提供

台史博表示,展覽分「連結:島嶼及其網絡」、「流動:海域物質文化交流」、「面向:海洋台灣」三大單元,多件國內外借展文物均是首度在台灣公開展出,例如全球唯一寫實描繪17世紀西拉雅人形貌細節的西方早期油畫〈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宣講及施洗圖〉,留下文化衝撞的實證,成為當代原住民文化復振的重要參考依據。日本重要美術品〈南蠻人来朝圖〉,是超過640公分巨幅屏風,還有清代岸裡社頭目潘敦仔畫像、明代萬曆號沈船出水的景德鎮窯青花瓷器等。

具有國寶潛力、旅法台灣侯氏家族所藏〈18世紀末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明白揭示當時台灣島上的族群界線。圖/文化部提供

而具有國寶潛力、旅法台灣侯氏家族所藏〈18世紀末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明白揭示當時台灣島上的族群界線,然而界線沿線卻是台灣多元族群互動交流最密切的地帶,顯現出統治者的族群分割,無法掩蓋多元族群交流密切的事實。

具有「重要古物」文資身份壓箱寶—1646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這2巨冊超過2000頁的古籍,收錄160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於亞洲各地的活動紀錄,亦包含對台灣西拉雅人的描述。。圖/文化部提供

台史博也拿出先前從未公開展覽,具有「重要古物」文資身份壓箱寶—1646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這2巨冊超過2000頁的古籍,收錄160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於亞洲各地的活動紀錄,亦包含對台灣西拉雅人的描述。台史博日前在臉書預告展出的貼文,引發近千名網友按讚迴響、轉發。

台史博也設計歷史教室活動,讓民眾在觀賞展覽之後,能夠有更多時間思考、討論需要什麼新史觀。圖/文化部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