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登月計畫 中大探測儀最快 Q4 升空

曾博群 |2024.01.30
241觀看次
字級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近年各國積極展開重返月球的任務,台灣今年也展開首次國際登月計畫,國立中央大學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Deep Space Radiation Probe, DSRP),預計最快在今年第4季搭上日本登月小艇發射升空。

中大校長周景揚說,登月計畫絕非一步登天,而是奠基在超過50年的太空科學發展基礎。中大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說明,探測儀要克服太空游離輻射,且須在耗電量少於1瓦的情況下生存4個月,對團隊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

周景揚表示,中央大學日前已經主導發射5顆小型低軌道衛星,本次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是和日本民間登月公司ispace的HAKUTO-R Mission 2登月小艇合作,團隊已經在1月中前往日本JAXA筑波太空中心替軟硬體做最後確認,預計今年底有機會跟著小艇登月。

張起維解釋,2020年開始,世界各國開始重返月球,例如在月球上建設儀器、為長期居住做準備,甚至利用月球資源來前往其他太陽系星球,未來中小型衛星與大型衛星,共乘前往深太空或月球的機會將愈來愈多。

台灣的國家太空計畫雖已有30多年,但過去的任務都在2000公里以下的低地球軌道,且最高只有飛到800公里,張起維指出,所謂的「深太空」是距離地球2000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當中的游離輻射環境充滿嚴苛的挑戰,例如中大先前發射的其中一顆人造衛星,現因輻射而出現異常,導致回傳的資料有時無法解讀。

張起維說,「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是台灣第一個深太空科學酬載,校方累積過去「飛鼠號」的開發實飛經驗,加以改良精進游離輻射容忍度,讓軟硬體設備在嚴苛的太空環境下得以運行;本次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主要目標,就是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輻射劑量和累積速度,可提供太空任務參考,或作為未來電子和太空產品設計的考量。

張起維解釋,進入2000公里外深太空的設備,體積、重量、耗電量等都有嚴格要求,例如重量要在400公克以下,還要在耗電量少於1瓦的情況下生存至少4個月、抵達月球,期間得確保所有電子元件能在極端溫度之下運作,同時承受深太空的輻射劑量。

張起維指出,這項計畫耗資1900多萬,其中包含ispace探月小車的「乘車費」,以及打造設備的價格,而乘車費要價又多於設備。

中央大學表示,此次「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研發,除了教授領航,也有太空系校友、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參與,同時能培養他們動手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