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軼傳》民族英雄--鄭成功

◎陳菽蓁 |2008.06.19
470觀看次
字級

台南市區有一個知名的名勝古蹟--延平郡王祠。建築本身典雅清幽,進得裡去,沉穩寧靜的氣息頗能澄靜平日的紛擾心情,花一下午的時間,細細的觀賞裡面的陳設、文物,也能緬懷先人開台艱辛,發思古之幽情。這是紀念明末清初愛國名將的「鄭成功祠」。

鄭成功生於明朝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卒於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祖籍福建泉州南安,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原名鄭森,小名福松,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崇禎元年,鄭芝龍接受明朝政府招撫,維持台灣海峽治安,屢建奇功,做到總兵官,鄭芝龍將妻兒接到台灣,七歲的鄭成功首度來到了台灣。

年方七歲的鄭成功聰慧俊美,鄭芝龍對獨子的教育格外重視,重金禮聘富有名望的私塾先生教導詩書歌賦之外,馳射武藝亦在老師啟迪下勤練不輟。

鄭成功天資聰穎才思過人,尤喜《春秋》及孫、吳兵法,十五歲即中秀才、考取安南縣生員,二十一歲進入南京太學,當時著名學者錢謙益對他頗為器重,道他「是奇男子、骨相非凡也」、「是濟世雄才,非止科場中人」。明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清兵入關佔領北京,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酖酖清朝。

明王朝被李自成為首的農民革命推翻後,明朝一些文臣武將和地紳等,結集於江南,先後擁戴朱家皇室藩王,史稱南明政權。清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史稱隆武皇帝。鄭芝龍被封「平國公」,鄭成功隨父上朝,隆武帝見他少年英俊、氣宇非凡,十分喜愛,特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號「名儼」、封「忠孝伯」,因此民間多尊稱他為「國姓爺」。

隆武帝對鄭成功復業大計寄予厚望、委以重任,二十二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世祖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桂王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哭諫力阻北上與清廷談判,不料卻被清所挾持,母親也不幸被清兵所辱投河自盡。

鄭成功悲憤交集,和明朝餘臣、鄭家舊軍組織義軍,矢志反清,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自隆武二年(一六四七)在南澳起兵,而後轉戰中國東南沿海十餘年,期間多次戰績輝煌,給清廷帶來莫大威脅。並於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揮師東征打敗荷蘭人收復台灣。

以明朝遺室自許的鄭成功,期望在台灣另闢抗清朝海外基地,積極披荊斬棘、開發台灣。收復初期,鄭成功十分重視島內團結,對少數民族採取和睦政策,嚴禁士兵滋擾生事,法紀森嚴,即使親信亦不能免,對台灣的開發確實做了重大貢獻。

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病逝於台灣,年僅三十九歲,死後葬於當初登陸台灣的台南鹿耳門港附近。清同治十三年,沈葆禎上書皇帝,建議撥款立祠紀念鄭成功,諡號忠烈並題「明延平郡王祠」。

綜其一生抗清志業雖未成功,然其膽略氣魄與愛國情操向為人所景仰,尤以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發展建設的不朽功勳將永載史冊,留予後人無限追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