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愛爾蘭此次在「里斯本條約」上的「凸槌」演出其實有跡可循,但歐洲對愛爾蘭的情況掌握仍舊不足,最後才會嚇一大跳。愛爾蘭社會上下對該條約一直存有懷疑,認為通過後歐盟可能會減少對其農民的補助,並影響其中立外交,這些情況被認為是愛爾蘭人否決公投的原因。
愛爾蘭加入歐盟已有三十五年,其間一直是歐盟地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歐盟為愛爾蘭先後提供約三百二十億英鎊(約台幣九千七百億)的援助,使它得以從昔日貧窮的農業國,變身成歐盟中僅次於盧森堡的第二富國。一九九○年代愛爾蘭經濟起飛期,愛爾蘭成長率高達百分之九,歐盟背後的協助至關重要。
愛爾蘭首相科文自己也承認,一九七三年以來歐盟的金援讓愛爾蘭能擴大投資教育部門,而相當低的商業稅也持續吸引全球外資,像是美國業Microsoft和Dell,還有威而鋼製藥大廠Pfizer等。
但大約在兩年前,愛爾蘭的經濟開始失去活力,房地產榮景也不再,首都都柏林到處都是賣不出去的別墅,且貧富差距擴大。許多愛爾蘭人也在此時,視東歐湧入的移民恐造成經濟成長的壓力。
而經濟下滑的愛爾蘭重新審視「里斯本條約」所規畫的改革,擔心農民一直以來所享受的補貼會減少,加上外交中立態度可能受條約影響而被削弱,歐盟改革甚至可能干預頗受外資歡迎的低商業稅政策,這些原因,也促使當地民眾在公投時把「里斯本條約」打了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