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煥忠(蘇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星雲大師是江蘇揚州人,在江蘇南京棲霞山披剃出家,在江蘇焦山佛學院讀書,在南京華藏寺當過住持,從江蘇走向台灣,從台灣走向全世界。星雲大師對世界思想和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主要是通過他在佛教實踐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體現出來的。
具體來說,星雲大師是促進佛教中國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偉大宗教實踐家。以下三點作說明。
一、星雲大師促進早期台灣佛教中國化
甲午戰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日本侵略者擊敗,不得不簽訂《馬關條約》,將澎湖列島及台灣割給日本,從此台灣進入長達五十年的日據時期。
日本在台灣建立起殖民統治,日本佛教也隨之在台灣各地迅速傳播開來。這不僅表現在日本佛教各宗派紛紛在台灣建立自己的下院,而且還表現為台灣本土佛教在日化的高壓之下,不得不改頭換面,投靠到日本佛教各宗派,成為其分支機搆,弘揚其思想義理,實踐其儀式儀軌。
經過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光復前夕,台灣佛教已經是高度日本化的佛教,在諸多方面與其母體,即中國的佛教,已有諸多的不同了。
風氣雖移,但本性難變。當時台灣佛教界的僧俗大眾對中國佛教仍然充滿了向心力,僧服、獨身、素食的漢傳佛教及僧眾,以其艱苦修持、精進辦道仍然深受信眾的歸向和尊崇。到福州鼓山湧泉寺受持具足戒,到普陀山朝拜觀音菩薩,在台灣佛教信眾的心目中,特別是在佛教信仰的意義上,仍然具有無可比擬的神聖性。
1949年,東初、白聖、智光、南亭、慈航、星雲等一大批高僧大德,以各種因緣來到台灣,他們突破當時的種種困難和限制,運用各自的智慧和法門,經過艱難曲折的開創和弘揚,最終使台灣的佛教信仰,重新回復到昔日中國佛教的康莊大道上來,成為當時的台灣人民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因此我們可以說,星雲大師上個世紀五、六○年代在台灣的弘法實踐,對於當時台灣佛教的中國化,是做出過重大貢獻的。
二、星雲大師促進佛教現代化
佛教自佛陀創教至今,已經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了,佛教傳入中國,也已超過了二千年。傳統的弘法方式,如陞座講經、開堂傳禪、設壇拜懺、機鋒棒喝、參話頭、稱名念佛等,雖然仍有非常多的信仰者和實踐者,但面對日漸豐富多采、愈來愈重視理性和科學的現代社會,在安頓現代人的身心、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方面,不免有些捉襟見肘,給人昨日黃花的感覺。長此以往,佛教不免有被放進博物館、僅僅成為學術,特別是人類學研究對象的危機。
星雲大師出身於上個世紀四○年代的焦山佛學院,受過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洗禮,又具有強烈的時代意識和創新精神,故而他到台灣之後,能夠運用諸多的現代手法弘揚佛法,並為其弘揚的佛法注入時代的精神和需求。
如,他創作了《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等文學作品,組織環島弘法佈教、佛教聖歌比賽、徵文等適合現代特點的活動,在弘法時非常注意運用聲光影音等現代科技,注重運用報刊、電視台、出版社等現代傳媒,創辦數十家佛學院、中小學和五所大學等。
星雲大師通過有特色、有魄力、有開創性的弘化活動,將古老的佛教帶入現代社會之中,使其完全適應了當下的生活,並在淨化當代人心、淨化當代社會風氣中發揮重大作用。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星雲大師對於傳統佛教的現代化,是做出重大貢獻的。
三、星雲大師促進中國佛教國際化
遠在西元紀元之前,佛教就已走出古印度區域,在西亞、中亞、東亞、北亞和南亞等廣大區域傳播開來,成為國際化的大宗教。不過在近現代之前,佛教主要還是局限在北亞、東亞、東南亞的範圍之內,在歐洲、非洲、澳洲和南北美洲則少有弘傳。上個世紀六、七○年代起,星雲大師開始注重海外弘法,相繼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三百多個佛光道場,將佛教推向了全世界。
星雲大師還本著「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宏願,積極引導佛教在世界各地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大力實現佛教的本土化,努力為當地的民眾提供心靈安頓的精神空間,為當地社會和社區的穩定和諧提供思想和文化的擔保,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現了以佛教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和豐富多采。因此,我們還可以說,星雲大師對於中國佛教的國際化、世界化或者說全球化,是做出了非常重大、非常卓越貢獻的。
星雲大師對人類精神生活和文化事業做出的這些卓越貢獻,都本著同時也體現著一個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弘揚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在筆者看來,星雲大師的卓越貢獻和巨大成就,是他個人精進修行、努力弘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因緣的產物。就個人努力來說,中國佛教界從前、現在和未來都不會缺乏這樣偉大的人物;就時代因緣而言,在今後的中國佛教界,包括兩岸四地在內,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都不可能再次出現像星雲大師這樣做出如此卓越貢獻、獲得如此巨大成就、擁有如此廣泛影響的人物了。(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7期,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