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磁性流體運作 有效降低噪音、干擾 環保螺旋槳 海洋生物零傷害

編譯/韋士塔  |2024.01.06
740觀看次
字級
傳統螺旋槳常傷害海洋生物。圖/Pexels
磁性流體的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圖/Pexels

編譯/韋士塔

螺旋槳是船隻航行最重要的推進裝置,但鋒利的金屬螺旋槳可能會傷害野生動物;有鑒於此,科學家研發出使用磁性流體(ferrofluid)製作的螺旋槳,不僅能以更高的效率運轉,也能避免傷害海洋生物,是取代傳統螺旋槳的理想替代方案。

傳統螺旋槳傷害海洋生物的事件頻傳,研究人員指出,船舶航行以及螺旋槳轉動時會產生噪音,導致鯨魚、海龜等海洋生物的反應變得遲鈍,因而與船隻及螺旋槳碰撞,致使海洋生物被絞傷。

為了減少海洋生物甚至人員受傷,科學家已著手研發不同材質的螺旋槳或防護設施,例如加裝防護柵欄等;另外,研究人員也從螺旋槳的基本結構著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林肯實驗室及美國 Sharrow Marine公司合作,設計環型螺旋槳(toroidal propeller),大幅提升能源效率並減少螺旋槳高速轉動時產生的噪音,除了提升無人機與船隻的性能,更有助降低對海洋生物的干擾。

日本東京電機通訊大學(University of Electro-Communications)機械與智慧系統工程系助理教授新竹純(Jun Shintake)則從材料著手,尋求提升螺旋槳運作功效並保護海洋生物。新竹純指出,磁性流體是一種特殊的液體材料,此液體具有導磁之特性,能夠被磁鐵吸引;以磁性流體製造的螺旋槳,比固態的金屬螺旋槳葉片更安全。

新竹純與研究團隊已開發一款使用磁性流體螺旋槳的原型智慧船,這種螺旋槳由懸浮在油中的磁性氧化鐵(iron oxide)奈米顆粒組成,使用電磁體驅動,能夠高速啟動、關閉。

新竹純表示,他與其他研究人員持續研發使用軟性材料製作的致動器(actuator)、感測器及機器人。軟質的致動器也可稱為人造肌肉,可應用於輔助性的穿戴式裝置或機器人上。與這類致動器搭配的感測器,則用於檢測物體的運動及形狀變化,也可充當壓力感測器,例如用於測量穿戴者行走或跑動時足部承受的壓力。

新竹純對螺旋槳的研究相當廣泛,過去他曾協助開發一款輕型螺旋槳無人機,機身材質為可食用的米餅,可在災難發生時前往救難人員不易抵達的地區,為需要援助者提供食物,爭取寶貴的救援時間。

對於磁性流體螺旋槳,新竹純寄予厚望;這種在1960年代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開發的神奇材料,目前已被應用於航太、汽車、工業用旋轉密封件等領域;新竹純認為,若相關技術成熟,磁性流體螺旋槳有望為航運帶來顛覆性的轉變,這不僅符合節能減碳的環保永續趨勢,也將為保護海洋生態做出貢獻。

此外,新竹純也尋求整合各式軟體機器人,並嘗試開發仿生系統機器人,例如具備人工智慧(AI)的魚形機器及飛行裝置。他的目標,是透過研究活動為社會做出貢獻,同時持續擴大研究領域並與業界合作,讓更多創新產品商業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