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城石猴雕創作 緣自一名台籍軍伕

江俊亮 |2023.12.30
410觀看次
字級
圖∕嘉義市文化局提供
圖∕嘉義市文化局提供
圖∕嘉義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2023嘉義市石猴雕刻藝術戶外創作將於31日截止,今年共有歷屆石猴雕刻展獲獎的30名藝師參加,包括桃城「刻猴第一」詹龍的兒子詹哲雄、郭秋松的兒子郭展禓等人。文化局表示,「桃城石猴」起源於一名二戰時曾到過海南島的台籍軍伕。

文化局指出,嘉義古名「桃城」,以縣城形狀似桃子而得名,桃子尾端即今市中心的中央噴水池,也就是嘉義老一輩稱呼的「桃仔尾」。嘉義石猴雕刻人才輩出,而打響「桃城石猴」知名度的,是從海南島回來的軍伕詹龍。

文化局表示,詹龍1917年出生於嘉義市南門打石街,家裡原本經營青草店,但因街上都是打石店,四處可見店家打造的墓碑,他自幼耳濡目染,20歲也加入打石行業。日治後期,日本戰事吃緊,詹龍被日本當局徵召到海南島當軍伕。

然而,二戰結束後,詹龍因身無分文,無法返台而滯留海南島。滯留期間,他認識一名汕頭石雕師傅,於是跟著汕頭師傅學習龍柱雕刻,打下石雕創作基礎。

詹龍回到故鄉嘉義之後,起初到阿里山區當採石工人,也曾到寺廟雕刻龍柱,後來回到打石街開設墓碑店,但生意卻十分冷清,直到他年過40才決定全心投入石雕創作,並以在阿里山區當採石工人期間,看到獼猴嬉戲景象為素材,將猴子的體態雕刻得維妙維肖。

1970年間,有許多日本觀光客到台灣旅遊,詹龍的石猴受到日本人喜愛,作品供不應求,許多雕刻師也紛紛投入石猴創作行列;後來有許多素人憑著對石猴雕刻的熱愛,成為業餘石猴雕刻師。

這些石雕藝術愛好者,平常到溪畔撿石頭,以石會友,互相切磋,形成特殊的石猴雕刻文化,所雕刻的石猴質樸自然,真情流露。文化局自1998年起舉辦「石猴雕刻戶外創作展」,讓民眾體會素人藝術家如何只用鐵鎚與鑿子,就能將「頑石」雕琢成活靈活現的「石猴」,每年也舉辦石猴雕刻徵件競賽。

文化局表示,石猴雕刻戶外創作不用電動器械,今年有30名藝師參與,其中年齡最大的為87歲陳壬癸,最年輕的也有52歲,現場除了「鏘!鏘!鏘!」的雕琢聲之外,藝師也彼此分享創作的熱忱與經驗,感受生命的厚度與深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