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12月1日提報第3期「濁水溪揚塵防制及改善行動方案」(113至115年)至行政院審議,經費約8億元。圖/環境部提供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為持續改善濁水溪揚塵,環境部12月1日提報第3期「濁水溪揚塵防制及改善行動方案」(113至115年)至行政院審議,經費約8億元,其中有一執行重點為分階段收回低灘種植許可;經濟部水利署表示,將以貼近鄰水地區優先溝通,輔導農民轉到高灘地種植,計畫一期三年預估收回90公頃。
行政院督導2期各3年的「濁水溪揚塵防制及改善行動方案」屆期將至,環境部向行政院提出第3期行動方案(113至115年),在源頭治理上因應自然災害影響持續加強;其中針對許可種植區許可種植區第二至四區(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一帶),將分階段持續回收低灘許可。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說明,收回低灘地影響農民生計,會充分與農民溝通,目前會以貼近鄰水地區優先溝通,輔導轉到高灘地種植;他強調,不會強迫農民放棄耕種,水利署與第四河川分署會持續與農民溝通。
王藝峰指出,濁水溪與所有中南部河川相同,豐枯水量為9比5,在枯水期本身流量下降,又剛好遇到東北季風或颱風,這些情況都會讓揚塵變嚴重,因此每年汛期過後都會檢討,例如鋪稻草來減少裸露地發生,另搭配疏浚或造林來推動綠覆蓋。
針對分階段收回低灘種植許可,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分署長李友平表示,第三期計畫中提及1期3年內收回90公頃目標,對較危險的區域將逐步畫設禁種區,並輔導農民轉至高灘地種植,收回的低灘地就做揚塵防治。
李友平提到,第二期曾收回西螺段的低灘地,透過公告宣導農民禁種,鄉親都願意配合;他舉例說明,當地農民種植西瓜,但那邊其實不適合,下大雨後大水一來不僅有生命危險,也有可能背負作物或機具被沖走的損失,因此收回低灘地方面,農民都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