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油膩食物後,明顯上腹或是右上腹疼痛,可能是膽囊發炎。圖/Unsplash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很多民眾有胃痛的經驗,也多將上腹痛認為是胃潰瘍而服藥。一名中年女性就是因為長時間上腹痛自行服成藥導致膽囊發炎就醫,經醫院診斷是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安排腹腔鏡膽囊切除,才改善她的腹痛。
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醫師廖凡霆今(12/11)日指出,吳女腹痛數星期,自認是胃潰瘍而服用成藥止痛,經診所建議到醫院才確認是膽囊發炎。
醫生指出,由於病患膽囊發炎很嚴重且發病過程長,導致術中膽囊管與總膽管辨識不易,經以ICG顯影幫忙判別出膽囊管與總膽管,手術過程平穩,病人術後恢復良好。
廖凡霆表示,數據顯示,有近一成國人罹患膽結石,且多數人多誤認是胃痛或胃潰瘍。他說,因為民眾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使得膽結石情形愈見普遍,其中20%至30%的民眾會有疾病疼痛的症狀,以上腹或右上腹痛最為常見。
尤其上腹或是右上腹痛常於飯後,以吃完油膩食物後更為明顯。不少民將膽結石的症狀誤認為胃潰瘍,往往服用了一陣子胃藥又無法緩解症狀,經醫院檢查才確認是膽結石相關疾病。期間造成膽囊發炎的病程會增加膽囊周圍組織沾黏,造成治療的難度。
醫生以上述就診的吳女為例,她也是將膽囊結石誤認為胃潰瘍,導致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廖凡霆說,通常膽結石的治療多為膽囊切除手術,有傳統剖腹手術、微創腹腔鏡手術。
除非有特別禁忌或是腹腔嚴重沾黏,否則少以傳統剖腹手術,因為剖腹手術後常見傷口疼痛、傷口結疤、較長住院天數等問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還是首選。手術通常會在腹部分別切開3至4個約3公分的傷口進行膽囊切除,手術傷口小較且不痛、病人術後恢復較迅速、住院天數較短。醫生提醒,一旦腹痛應就醫,勿自行服藥,以免耽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