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可以從情節和角色中連接生活經驗,達到自我覺察與學習表達。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第6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剛結束,入圍和得獎的電影,你看過幾部?電影中的角色,是否讓你產生共鳴?專家指出,看電影除了是一種休閒娛樂,同時也是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學習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有力途徑,是一種有助於心理健康的「療法」。
根據今年3月荷蘭「PositivePsychology」網站的文章指出,「電影療法」(Movie and Cinema Therapy)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溝通、打破親密關係的障礙,個案可以學會看到新的觀點、感到較不孤單。
文章由阿曼達.奧布萊恩博士整理電影療法相關研究所撰擬,電影治療過程經歷4個主要階段,包括「認同」:與電影中的角色有共同行為和目標而產生認同,並注意到這些角色的感受和情緒。
「宣洩」:可能會發現自己透過角色的經驗來學習。「自我覺察」:內化角色的經驗,並由共同經驗建立連結。「普遍化」:電影反映了自己的經驗,不再感到孤獨。
研究顯示,電影療法有助於增強憂鬱症患者的樂觀情緒和減少無望感,幫助患者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促使他們做出改變。
一項針對正經歷父母離婚的前青春期兒童的小型研究,以電影治療幫助他們處理父母離異所引發的感受。
研究發現,透過電影和後續治療,兒童能夠更清楚地辨識和表達自己的感受,經歷憤怒和悲傷的情感宣洩,並且發展出因應父母離婚的技巧,感覺較不孤單。
連結生活經驗 帶來新觀點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認為,電影原為非治療目的而製作, 但情節和電影中的角色,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建立連接而達到情緒的宣洩與慰藉。
在這過程中,電影所呈現的人生故事與生活經驗,可作為借鏡與反思,帶來新觀點促成所謂的「療癒」,是促進心理健康極重要資源。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電影能讓不同文化、身分與年齡的觀眾,產生不同共鳴,如以愛情為主題但在不同歷史背景與文化的《亂世佳人》、《鐵達尼號》、《海角七號》等,對生長於不同年代的民眾,帶來不同感受。
轉移注意力 產生正向態度
葉雅馨說,電影有陪伴、轉移注意力效果,當我們處於悲傷、焦慮狀態時,可透過電影來撫慰心靈、緩和情緒,電影雖然會結束,但觀看時得到的「勇氣」和「希望」,皆有助於面對未來。
感受緊張與刺激的電影,能幫助我們轉移負向情緒;愛情片則會讓人有所嚮往,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困苦的電影,也會讓我們看見並珍惜自己已擁有的幸福,正向面對生活的艱難。
葉雅馨說,看電影除了可「紓壓」,也有助於增進人際互動、打破親密關係障礙,只要願意看,就能讓兩個人至少有話題;她提醒,如果看完電影有種「曲終人散」的失落感,何妨「再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