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排將創新高 減碳需搭配習慣改變

 |2023.12.05
281觀看次
字級
COP28在杜拜舉行。圖/林奐成

【本報台北訊】根據最新全球碳預算報告,預估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創新高。學者認為,碳預算報告與台灣制訂碳定價沒有直接關係,減碳需搭配生活習慣、消費習性的改變。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GCP)研究團隊今天發布「2023全球碳預算報告」,預估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創新高。如果要維持50%的可能性將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1.7度與2度,依照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能再排放5年、7年及15年的時間。

根據報告,2023年的初步數據顯示,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22年的水準增加1.1%,達到368億噸,所有燃料類型(煤炭、石油、天然氣)的排放量預計都會增加,比2019年COVID-19之前的水準高出1.4%。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永續創新與評估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黃泓維表示,此份報告顯示雖然歐美的碳排放減少,但其減少量被中國與印度的成長量給削平。

此外,黃泓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減少以及碳匯增加,但其增加速度遠不如化石燃料的排放增加。

黃泓維提到,台灣自從2006年達到碳排放的巔峰後,大致上維持在高原期,比起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已呈現減碳趨勢的情況下,「我們的成效不佳」。

至於碳預算報告是否有助於推動碳定價機制。黃泓維認為,碳定價機制更多的是政治與稅收,跟碳預算也沒有直接關係;另一方面,碳預算也具達成特定目標的剩餘額度概念,例如台灣已訂下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就可估算從現在開始到達成淨零之間的剩餘可排放量。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吳珮瑛表示,若台灣要更好的訂定減碳目標及推動碳定價,碳預算報告中各類型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減變動,能指引台灣在淨零目標下調配適當的能源結構。

吳珮瑛強調,碳定價並非達成減碳的唯一手段,還需要搭配減碳技術或生活習慣、消費習性的改變。

「碳預算」是COP26通過格拉斯哥協議後,全球建立一套共識,也就是在2050年前,將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相較於工業革命前的攝氏1.5度以內。而在全球升溫1.5度以前,人類所剩下還能排放溫室氣體的餘額,就是碳預算,更精確地說是「剩餘碳預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